2022年,中国疫情防控进入“精准化”阶段,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经济环境,成为内地与香港人员往来的重要枢纽,在疫情管理过程中,重庆如何平衡“严防输入”与“便利通行”?香港人员在渝的防疫体验又折射出哪些城市治理智慧?
重庆的“双重角色”:枢纽与屏障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内地少数直飞香港的航空枢纽之一,每周固定航班承载着商务、探亲、求学等多类人群,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还承担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节点功能,香港经深圳入境后中转重庆的人员流动频繁。
这种特殊性让重庆的防疫政策必须兼顾两点:
- 严防境外输入: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疫情波动较大,重庆需动态调整风险等级;
- 保障必要通行:两地经贸合作密切,华为、腾讯等企业在渝港间有大量技术人员往来。
为此,重庆采取了“分类分层”管理:
- 对高风险时段入境人员实行“7+3”隔离;
- 对低风险商务人士开通“绿色通道”,允许闭环管理下的短期活动;
- 在机场设立专用核酸检测点,实现“即采即走”。
香港人员的“重庆体验”:从焦虑到安心
香港市民陈先生2022年8月因项目合作赴渝,起初担心隔离政策影响行程,但实际体验让他意外:“下飞机后2小时内完成通关、核酸、转运,酒店隔离期间还能线上处理工作。”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社区人员的方言提示:“老师,记得每天报体温哈!”——这句地道的重庆话让他感到“严肃政策下的烟火气”。
类似案例不少:
- 学生群体:香港中文大学在渝交换生通过学校对接,享受“点对点”接送服务;
- 跨境家庭:探亲老人可通过“人文关怀”通道申请灵活管理。
重庆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香港入境人员超1.2万人次,未引发本土关联病例。
科技赋能:让防疫既有精度又有温度
重庆的防疫效率背后是技术支撑:
- “渝康码”与“港康码”互认:减少重复填报;
- 智能外呼系统:用粤语、英语自动提醒隔离事项;
- 重点人群数据库:商务人士可提前备案缩短审批时间。
但技术并非冷冰冰的,某次深夜,一位香港旅客因航班延误错过转运大巴,防疫专班临时协调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说:“人家大老远来,总不能让人在机场等通宵嘛。”
启示:超大城市治理的“平衡术”
重庆实践提供三点启示:
- 动态研判:不搞“一刀切”,如香港疫情缓和后迅速缩短隔离期;
- 柔性服务: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细化措施;
- 区域协同:与粤港澳大湾区共享数据,提升联防联控效率。
正如重庆市疾控专家所言:“防疫是科学,也是人文考题,我们既要守住底线,也要让每一个来渝的人感受到这座城的诚意。”
从“防得住”到“行得通”,重庆用精准政策与人性化服务,诠释了超大城市在疫情下的责任与担当,而对于香港人员而言,那些凌晨接机的灯光、社区志愿者的笑脸,或许正是“山水之城”最生动的防疫名片。
(全文共计82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