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3日,郑州飘起了那年冬天的第一场雪,雪花落在二七纪念塔的尖顶上,落在空荡荡的德化街上,落在穿着防护服的志愿者肩头,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正经历着继“7·20”特大暴雨后的又一场大考——奥密克戎毒株突破防线,农历虎年春节在封控管理中悄然临近。
时空折叠的团圆
“爸妈,今年云上守岁吧。”在郑东新区某封控小区,赵工程师对着手机镜头调整角度,让身后的中国结能完整入画,餐桌中央的平板电脑上,南阳老家的团圆饭正在实时传输,这是他们家第一次尝试“数字分屏过年”——郑州这端的火锅冒着热气,屏幕那头的饺子蒸腾着白雾,电磁波在两地间传递着醋碟的摆放位置和春晚节目的吐槽。
赵工程师的父亲悄悄托社区志愿者送来一袋冻饺子,包装袋上贴着纸条:“你妈调的茴香馅,老家阳台晒的。”这种跨越物理隔离的温情传递,成为疫情下特有的年货流通方式,社区团购群里突然出现“代写春联”的接龙,一位退休书法老师用消毒后的毛笔,为37户邻居书写了嵌着“安康”“平安”字样的特殊春联。
流动的红色防线
大年三十清晨,大学路街道办事处的灯光彻夜未熄,副主任李琳的办公桌上摊开着三本台账:物资配送清单、独居老人登记表、核酸检测排班表,她的手机在不断充电的情况下依然发烫,通话记录里最近一条是凌晨四点与药店协调慢性病药物的记录。
“王阿姨的降压药不能断,3号楼那家滞留旅客需要儿童餐。”这些碎片化的需求在网格员手中汇聚成精准的配送路线,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楼宇间,车把上挂着的药袋、蔬菜包与电子鞭炮交织出奇特的年景,某个配送箱里意外出现了一束腊梅,是居民送给“大白”的新年礼物,花瓣上的雪珠还没完全融化。
重新定义的年味
管城区某隔离酒店里,周师傅正在用酒店毛巾折叠“布老虎”,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本该在庙会上展示精湛的布艺,此刻却用现有材料教线上学员制作新年吉祥物。“虎头要威猛,眼睛得用口罩带子卷出来。”直播间接入137个家庭,评论区滚动着各地网友分享的替代材料:用棉签做胡须,拿药盒当骨架。
这种创造性的年俗延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城中村的出租屋里,年轻务工者用手机灯光制造“电子蜡烛”完成祭祖;留学生微信群组织起“跨国灶神节”,分享各自用有限食材制作的年糕照片;甚至某封控区的宠物主人给狗狗穿上红色毛衣,在阳台举办“萌宠迎春会”,疫情剥夺了传统的仪式感,却催生出更具生命力的情感表达方式。
除夕夜零点的钟声透过窗户传来时,很多郑州人正趴在窗前看雪,远处传来依稀的《难忘今宵》,近处是志愿者核对物资的脚步声,手机里不断弹出邻居互祝的电子烟花,在这个没有鞭炮声的春节,人们反而听见了更深刻的声音——冰层下黄河水流动的轰鸣,城市血脉重新奔涌的节奏。
当二月四日立春到来时,部分封控区开始有序解封,枝头的积雪正在消融,露出下面嫩绿的芽苞,超市里终于响起《恭喜发财》的旋律,但人们购物车里除了年货,更多了共享充电宝和应急药品,经此一疫,郑州人把对不确定性的敬畏写进了春节记忆,却在不确定性中淬炼出更坚韧的团圆意志——所谓年味,从来不在爆竹的硝烟里,而在彼此守护时传递的体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