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的动态演变,中国的疫情防控策略始终秉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不断进行优化与调整,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和人口流动大省,浙江省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其近期出台并实施的疫情防控最新规定,并非简单的政策更迭,而是一次基于省情、民情与疫情的综合研判,是“精准防控”理念在之江大地的又一次深度实践与生动诠释。
浙江的最新规定,核心精髓在于一个“准”字,这首先体现在风险划分的精准化,不再笼统地以省、市为单位进行“一刀切”式的管理,而是将管控单元最小化,精准至楼栋、单元、楼层甚至住户,高风险区的划定更为审慎,以传播风险为主要依据,并辅以“快封快解”的原则,一旦符合解封条件(如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便立即予以解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中风险区的概念已被更具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所替代,低风险区则强调“个人防护、避免聚集”,保障社会面的基本流动与活力。
“准”体现在流调溯源与资源调度的精准高效,浙江充分利用数字化改革的先发优势,依托“浙里办”、“健康码”等平台,实现疫情信息的快速收集、分析和共享,流调工作力求快速、精准,聚焦重点人群和关键链条,确保在最短时间内锁定风险点、切断传播链,核酸检测策略也强调精准性,不再频繁开展全员核酸筛查,而是重点面向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定期检测,并鼓励有需求的市民进行“愿检尽检”,这种“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做法,既有效发现了潜在风险,又极大节约了宝贵的医疗和行政资源。
新规的“精”体现在政策执行的精细与人性化,浙江深刻理解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之间需要取得平衡,规定要求,不得随意扩大隔离人员范围,不得随意延长风险区管控时间,对于隔离人员,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切实做好生活物资保障和医疗服务需求,特别是对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危重症患者等特殊群体,必须建立绿色通道,确保其紧急需求能得到及时响应和处置,这种精细化的管理,体现了政策温度,凝聚了抗疫合力。
浙江的新规高度重视“门户”管理的精准与坚固,即对入境人员和跨省流动人员的科学管理,严格落实入境人员“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的措施,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对于跨省流动人员,继续实施“落地检”和“三天三检三不”的倡议(不聚餐、不聚会、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并在健康码上予以弹窗提醒,引导其履行个人防疫责任,这些措施构筑了有效的外部防线,严防输入性风险。
任何政策的核心最终都落于个人责任的精准落实,浙江的新规反复强调公民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公共场所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时限的调整、规范佩戴口罩的要求、主动接种疫苗的倡议、出现症状后主动报告并及时就医的提醒……这些条款无一不在明确告知每一位市民,疫情防控的“最后一百米”需要每个人的自觉与配合,政府的精准施策与个人的主动防护,共同织就了浙江疫情防控的严密网络。
浙江省的最新疫情防控规定,是一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深刻转变,它并非放松防控,更不是“躺平”,而是追求在最小代价下实现最大防控效果的更高级别精准治理,它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与担当,也考验着公民的理性与责任,这份“精”与“准”的背后,是浙江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积极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浙江经验”,风起“浙”里,其指向是科学、是精准,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不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