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畔的秋意渐浓中,杭州市民发现自己的健康码再次升级,10月15日起,杭州健康码不再仅仅显示“绿、黄、红”三色,而是增加了“疫苗接种状态”、“核酸检测时效”和“行程轨迹风险评估”三个维度指标,形成了全国首创的“三色动态管理”系统,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杭州数字化疫情防控进入精准化、动态化的新阶段。
疫情最新数据:本土零新增,输入性病例防控压力增大
根据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通报,截至10月20日24时,杭州市已连续47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全市现有在院治疗确诊病例12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病情稳定,杭州市疾控中心主任赵明表示:“当前疫情防控重点已从本土疫情应对转向外防输入,特别是应对Delta变异株的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杭州市共报告4例境外输入关联无症状感染者,均已在集中隔离点发现并及时管控,未造成社区传播,这表明杭州的闭环管理措施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数字化防控再升级:从“静态码”到“动态智能码”
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徐明透露,新版健康码系统接入了全市超过1万个物联网设备数据源,包括医院发热门诊实时数据、药店退烧药销售数据、交通枢纽人流数据等,每10分钟更新一次风险评估。
“传统健康码是静态的,基于用户自主申报信息,而新版系统是动态的、智能的,能够实时捕捉疫情传播风险。”徐明解释说,“当用户接近高风险区域或与潜在风险人员有时空交集时,系统会自动提示并调整风险等级。”
在拱墅区试点的新系统中,一位市民因前往过确诊病例活动轨迹1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健康码出现“蓝色边框”提示,建议其进行核酸检测,这种分级预警机制避免了“一刀切”的隔离措施,减少了对社会正常运转的影响。
疫苗接种进展:老年人接种率提升成新重点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截至10月19日,杭州市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2689万剂次,12岁以上人群接种率达95.3%,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率突破82.7%。
“老年人接种率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杭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疫苗接种组组长陈明表示,“我们组织了200多支流动接种队进入社区,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接种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市已启动第三剂加强针接种工作,优先对医疗卫生人员、边境口岸工作人员等高暴露风险人群开展加强免疫,预计11月底前完成重点人群的加强针接种。
亚运会筹备与疫情防控的平衡之道
随着2022年杭州亚运会临近,国际人员往来将明显增加,疫情防控面临新挑战,亚组委卫生健康部部长方明介绍,组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防疫手册,所有参赛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将实行“闭环管理”。
“我们开发了专门的亚运健康码系统,与杭州市民健康码系统相互独立但数据互通。”方明表示,“参赛人员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在抵达后立即接受核酸检测,每48小时需重新检测一次。”
西湖区部分酒店已被选定为亚运会隔离设施,进行了防疫改造,安装了空气消毒系统和无接触配送设备,这些措施既保证了赛事顺利进行,又确保了疫情防控安全。
秋冬防控:常态化下的精准应对
针对即将到来的秋冬季,杭州市制定了分级分类的防控预案,市疾控中心专家建议,市民应当继续坚持“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牢记“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杭州市还扩大了核酸检测网点覆盖面,在全市设置了158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满足市民“愿检尽检”需求,同时引入了20台移动核酸检测车,可在发生疫情时快速部署到关键区域。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科主任盛吉芳看来:“杭州疫情防控已经形成了‘数字赋能+精准施策’的特色路径,通过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这可能是未来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发展方向。”
随着秋意渐深,杭州街头佩戴口罩的市民依然井然有序,数字化防控系统的持续升级,正在让这座千年古都在疫情挑战下保持活力与温度,在精准防控的路上,杭州正在探索着未来城市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