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浙江省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流动频繁的沿海地区,始终以“动态清零”为总方针,结合数字化优势与基层治理经验,推出了一系列精准、高效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最新举措,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浙江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的快速响应能力,更展现了其以科技创新赋能社会治理的先行者姿态。
数字化防控再升级:“浙里防疫”平台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
浙江省依托“数字浙江”建设基础,进一步优化了“浙里防疫”智能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健康码、行程卡、核酸检测结果、疫苗接种信息等数据,并引入“疫情预警地图”功能,通过AI算法实时分析区域风险等级,向公众推送个性化防护建议,平台与全省医疗机构、交通枢纽、社区网格打通,实现从风险识别、流调追踪到隔离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闭环,通过扫码登记系统,一旦发现阳性病例,可在半小时内锁定密接者,大幅提升防控效率。
区域核酸检测优化:“15分钟采样圈”与移动检测车覆盖城乡
为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快、隐匿性强的特点,浙江在全省范围内推广“15分钟核酸采样圈”,在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铁站、商场等公共场所,布局了超过5000个便民采样点,并提供24小时服务,针对农村和偏远地区,投入移动检测车和无人机配送样本,确保检测能力全覆盖,浙江还试点“核酸自采”系统,居民可通过智能终端自助采样,减少人员聚集风险。
精准分区管控:取消“一刀切”,推行“三区联动”动态调整
浙江摒弃简单化封控模式,推行“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三级分类管理,并根据疫情变化动态调整,封控区实行“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控区限制聚集但保障基本出行,防范区则强化监测和常态化防控,这一模式避免了过度防控对经济民生的影响,例如义乌市在8月疫情中仅用一周时间实现社会面清零,未全域停摆,保障了小商品贸易链的正常运转。
保通保供与经济纾困:物流“白名单”与减税降费双管齐下
为确保疫情期间供应链稳定,浙江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为外贸企业、物流公司提供通行证和绿色通道,并推广“闭环生产”模式(员工厂区内吃住、定期核酸),出台《浙江省助企纾困若干措施》,对小微企业减免房租、发放消费券、延长社保缴费期限,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超3000亿元,宁波舟山港还启用“无接触式”装卸系统,保障全球航运畅通。
强化医疗资源储备:方舱医院升级与分级诊疗体系完善
浙江全省扩建了35家定点医院和100个方舱医院,总床位储备达10万张,并配备移动CT车和远程诊疗系统,基层医疗机构被纳入疫情监测“前哨”,推行发热患者分级诊疗:社区医院初筛,定点医院收治重症,避免医疗挤兑,浙江还率先为老年人开通疫苗接种“绿色通道”,通过上门接种、专车接送等方式提升接种率。
人文关怀与心理支持:隔离不隔爱,“暖心服务”全覆盖
针对隔离人员,浙江推出“暖心八条”政策,包括免费心理热线、线上教育支持、宠物托管服务等,杭州市为隔离儿童提供“绘本包”和在线课程,温州市组建“代购志愿者”队伍保障生活物资,这些细节体现了浙江在硬核防控之外的柔软底色。
以“浙江智慧”探索常态化防控新路径
浙江省的最新举措,不仅是技术与制度的结合,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从单纯防病毒转向统筹疫情、经济与民生,其核心经验在于:以数字化提升效率,以精准化减少成本,以人性化凝聚社会共识,这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了可借鉴的“浙江样本”,也彰显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治理能力,浙江仍需关注境外输入风险与变异株挑战,但其创新实践已为长效防控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