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其疫情防控政策始终备受关注,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特点的变化和“二十条”“新十条”等国家优化措施的落地,浙江的防疫策略正从全面阻击转向科学精准、数字赋能的新模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精密智控”浙江经验。
政策转向:从“层层加码”到“精准拆弹”
过去一周,浙江全省11个地市相继发布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除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扫“场所码”,公共交通、机场、火车站等跨区域流动场所不再实施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查验,这意味着浙江已实质性取消了落地检、“三天三检”等跨市流动限制,社会运行秩序正在快速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并未采取“一刀切”的放开模式,而是强调分级分类收治和重点人群保护,所有医疗机构门诊急诊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但住院区域仍实行封闭管理,全省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80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接种率已超90%,构建重点人群免疫屏障。
数字赋能:“浙里防疫”成智慧防控新引擎
浙江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将疫情防控与数字化改革深度融合:
- “健康码”系统功能转型:从最初的准入凭证转变为健康服务入口,集成核酸查询、疫苗接种、互联网医院等多项服务
- 医疗资源统筹平台:实时显示全省ICU床位使用率、药品库存等数据,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
- 重点人群健康监测系统:对65岁以上老年人实行红黄绿三色分类管理,社区医生主动对接高风险人群
这些数字化手段使得浙江在减少社会面管控的同时,仍能保持对疫情态势的精准把握,真正实现了“管得住、放得开”的平衡。
医疗准备:全力应对疫情高峰冲击
面对即将到来的感染高峰,浙江正在做充分准备:
- 重症医疗资源扩容:全省ICU床位总数已增至9800张,达到总床位数的4%
- 药品保供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药品储备制度,对布洛芬等重点药品实行统购统配
- 基层医疗强化:全省9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发热诊室
- 医护力量储备:组织3.6万名医学生志愿者经过培训后支援医疗一线
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力争压平感染曲线,拉长流行期,避免医疗资源挤兑。”
经济复苏:包机出海抢订单成全国热点
在精准防控的同时,浙江率先启动“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宁波、嘉兴、台州等地政府组织包机,带领外贸企业赴欧洲、日本、中东等地参展洽谈,仅12月初,浙江就组织了30多个经贸团出访,达成意向订单超180亿美元,这种“防疫发展两不误”的浙江速度,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新平衡
浙江疫情防控正在探索一条新路:既不回到过去层层加码的老路,也不采取完全放任的消极策略,而是通过数字赋能、医疗强化、重点保护、经济激活四轮驱动,建立疫情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新体系。
省疾控专家表示:“我们正在经历从防感染到防重症、防死亡的策略转变,最终目标是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平衡。”
随着元旦春节临近,浙江已制定春运疫情防控方案,重点加强农村地区防控和医疗资源下沉,这套基于数字治理、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浙江方案”,正在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字数统计:9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