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都是一座城市在特殊时期的“信息生命线”,10月5日上午9点,长春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准时召开,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冗余的寒暄,只有冷静的数据发布、清晰的防控解读和坚定的政策传递——但恰恰是这种近乎“透明”的信息披露,正在成为长春市民心中最值得依赖的“安全感来源”。
据发布会披露,截至10月4日24时,长春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无症状感染者12例,全部为隔离管控期内发现,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布会首次采用“行政区划+风险点位”双轴定位法公布轨迹,不仅列出涉及区域,更精确到小区楼栋、商超动线甚至时间段分布,有市民反馈:“这种颗粒度极强的信息公开,让我们既能提高警惕,又避免了过度恐慌。”
而在这场约45分钟的发布会中,真正引发全网关注的,是长春市首次推出的“防控资源实时调度系统”演示,大屏幕上,核酸采样点排队人数、隔离床位剩余数量、保供物资配送进度等数据以可视化形式实时跳动更新,卫健委发言人表示:“这套系统不仅用于政府内部决策,更向公众开放查询权限——信息对称是战胜疫情的重要武器。”
长春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早已超越传统“通报-回应”的单一模式,形成了独特的“发布-答疑-反馈-优化”闭环机制,每次发布会结束后,专班人员会立即整理网络平台上的市民提问,将高频问题纳入次日发布议程,这种“问题导向型”发布模式,让政策制定与民众需求之间形成了动态适配。
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春在发布会中创新性嵌入“心理干预模块”,心理学专家定期现身发布会,不仅解读隔离期间的情绪管理技巧,还现场演示呼吸放松法等实用技能,这种将“硬防控”与“软疏导”结合的做法,被学界称为“长春模式”的温情注脚。
相比某些地区发布会单向传递的模式,长春发布会尤其注重“政策翻译”环节,每当出台新规,发言人必会用市民听得懂的语言解释:“为什么此时要调整核酸频次?”“保供车辆如何实现无接触配送?”甚至现场绘制流程图解——这种深度共情的沟通方式,显著提升了政策的遵从度。
据清华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长春疫情防控发布会的全网平均完成观看率达67%,远超同类发布会38%的均值,其短视频切片在社交平台的二次传播量累计突破2亿次,“透明”“靠谱”“暖心”成为网友高频标签。
一场发布会的力量能有多大?长春用实践给出答案:它不仅是信息发布的平台,更是凝聚共识的场域、精准施策的雷达,乃至社会情绪的稳压器,当每个数字都被认真对待,每个疑问都得到郑重回应,这座城市便在与病毒赛跑的路上,织就了一张用信息透明度锻造的隐形防护网。
正如参会记者所言:“发布会不是终点,而是沟通的起点。”长春正在证明,疫情防控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沟通艺术——而坦诚相待,永远是最有效的疫苗。(字数: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