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重庆,嘉陵江畔的霓虹依旧闪烁,却少了几分往日的喧嚣,数百公里外的贵阳,甲秀楼的灯火依然璀璨,但街道上行人稀疏,2022年夏秋之交,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席卷中国西南地区时,这两座山水相连的城市,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考验。
疫情突袭:两座山城的非常时刻
8月,重庆沙坪坝区报告本轮疫情首例感染者,短短一周内,疫情迅速蔓延至多个城区,几乎同一时间,贵阳也拉响警报,花溪区、南明区相继出现聚集性疫情,据官方通报,两地疫情均由奥密克戎BA.5变异株引起,其传播速度之快、隐匿性之强远超以往。
重庆面临着特殊挑战:作为人口超过3200万的超大城市,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达1.7万人/平方公里,错综复杂的立体交通网络和密集的居民楼宇为流调溯源带来巨大困难,而贵阳作为贵州省会,虽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正值暑期旅游高峰,大量流动人口加剧了防控难度。
应对策略:因地制宜的防控智慧
面对危机,两座城市展现出不同的应对风格。
重庆采取了“快准狠”的处置策略,8月22日,重庆宣布在中心城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短短三天内完成采样超过2000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创新性地利用山地地形特点,在部分陡坡地区设立“梯坎核酸检测点”,方便老年居民就近检测,依托强大的工业基础,本地医药企业24小时生产防疫物资,确保供应充足。
贵阳则展现出“精细化”管理特色,面对突增的检测需求,贵阳率先启用“核酸检测小程序”,实时更新各检测点排队情况,避免人员聚集,针对山区村寨分散的特点,组织“移动检测车”深入苗乡侗寨,确保检测全覆盖,值得一提的是,贵阳利用大数据产业优势,开发了“物资保供平台”,通过线上下单、社区配送的方式,保障封控区居民生活。
温暖瞬间:疫情下的城市温度
疫情无情,但人间有爱,在重庆,一则“摩托车队运送医护”的视频刷屏网络——山城特有的摩托车大军自发组织起来,穿梭在陡峭的街巷间,将医护人员快速送达常规车辆难以进入的老社区,一位网名为“山城野哥”的骑手告诉记者:“医护人员为我们拼命,我们为他们跑腿,应该的!”
在贵阳,一则“双语志愿者”的故事感动众人,来自贵州民族大学的苗族学生吴芳芳,自发为外籍人士提供翻译服务,协助他们完成检测和物资采购。“疫情没有国界,关爱也不应有语言障碍,”她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深层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现代化之路
这场疫情暴露出西南地区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些短板,重庆某三甲医院感染科主任指出:“我们的负压病房数量仍显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检测能力有待提升。”数据显示,重庆每千人医疗床位数为6.4张,略低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疫情也催生了积极变革,重庆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新增5家定点传染病医院,贵阳则宣布建设“西南地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两地在数字化防控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山河无恙,未来可期
截至9月中旬,重庆贵阳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两地社会面逐步恢复正常秩序,这场疫情大考不仅检验了城市的应急能力,更彰显了人民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
正如一位重庆网友在微博上的留言:“江水奔流不息,山城屹立不倒,疫情终将过去,我们的火锅依旧滚烫,我们的生活依然火热。”而在贵阳甲秀楼下,逐渐增多的人流仿佛在诉说: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生活的河流永远向前。
这场疫情提醒我们,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但同时也证明:当一座城市的上千万人心手相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或许是重庆贵阳疫情带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