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岁末的春城昆明,正经历着一场特殊的考验,当北方寒潮南下时,这座以“四季如春”闻名的城市,却以超越气候的温暖,书写着疫情防控的理性与温度,最新疫情数据显示,截至12月8日,昆明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317例,无症状感染者582例,涉及全市9个县区,但95%以上病例集中于闭环管理范围内,这座拥有846万常住人口的城市,正用科学精准的防控体系,守护着西南边陲的健康防线。
疫情态势:快速响应与动态清零
本轮疫情始于11月下旬呈贡区冷链物流园的输入性病例,病毒基因组测序显示为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值得关注的是,昆明市在72小时内即完成首轮流调溯源,划定高风险区23个,中风险区41个,并创新性建立“网格化核酸筛查+重点行业每日检”模式,截至12月初,全市已开展12轮区域性核酸检测,累计检测量超5100万人次,单日最大检测能力达180万管,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防控体系:边陲枢纽的立体防御
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门户,昆明的防疫更具特殊性,长水国际机场严格执行“客货分离、入境全闭环”管理,创新实施“航班熔断预警机制”,今年已成功处置37起输入性疫情,在陆地口岸方面,通过“智慧边防系统”实现中缅、中老边境的24小时电子围栏监控,并建立跨境货车司机“白名单”制度,这些措施使得这座拥有8条国际航线和5个陆路口岸的城市,在保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将输入风险降至最低。
民生保障:春城温度的人文实践
在疫情防控中,昆明展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全市建立“蔬菜保供联盟”,组织2000余辆生鲜直通车点对点配送,确保封控区日均蔬菜供应量超800吨,针对老年群体,开发“助老购药通道”,累计为12.6万人次提供上门送药服务,更令人动容的是,滇池边的海埂公园开辟“露天课堂”,为居家网课的学生提供户外学习空间,这一举措被央视报道为“防疫中的教育温度”。
医疗救治:高原特色的应急体系
基于高原地区医疗特点,昆明构建了“三级分层诊疗体系”: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患者,三甲医院负责重症救治,社区医院承担康复监测,全市8家定点医院储备床位达5600张,配备高原型救护车127辆,并创新使用无人机配送应急药品至偏远山区,值得一提的是,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研发的“傣彝瑶民族医药干预方案”,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已被纳入云南省诊疗方案。
经济守护:鲜花产业的突围战
作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中心,昆明疫情期间的鲜花保卫战尤为精彩,斗南花市启用“数字拍卖+分散交易”模式,通过5G网络实现远程竞价,日交易量仍保持在2000万枝以上,政府开通“鲜花绿色通道”,为花农办理通行证1.2万张,并组织电商平台开展“云花助农”活动,使得这座“亚洲花都”的产业链始终保持运转,数据显示,11月花卉出口量同比仅下降7.3%,远好于预期。
在这场疫情大考中,昆明用数据说话:目前全市重症率0.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疫苗接种率达93.7%,其中老年人加强针接种比例突破85%;民生诉求响应时间缩短至2.1小时……这些数字背后,是3000个临时党组织、6.8万名志愿者的日夜坚守,是从滇池到轿子雪山的全域防控网络,更是这座多民族城市展现出的坚韧与包容。
疫情尚未结束,但春城的冬天从不寒冷,当红嘴鸥依旧如期飞临翠湖,当第一缕阳光照在金马碧鸡坊,这座城市用科学防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艺术,诠释着“动态清零”的深层内涵——既要生命健康,也要人间烟火,既要防疫精度,也要城市温度,这正是昆明抗疫带给全国的最珍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