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重庆市和兰州市作为西部重要城市,其防疫政策和成效备受瞩目,本文将全面分析重庆市疫情管理的创新举措及显著成效,同时梳理兰州最新疫情防控消息,为读者提供两地防疫工作的全景视角。
重庆市疫情管理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人口超过3000万,疫情防控压力巨大,2022年以来,重庆市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创新推出一系列精准防控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分级分类精准防控体系是重庆防疫的核心特色,重庆市根据疫情风险等级,将区域划分为高、中、低风险三类,实行差异化管控,高风险区"足不出户、上门服务",中风险区"人不出区、错峰取物",低风险区"个人防护、避免聚集",这种精准划分既保证了防控效果,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
在核酸检测策略上,重庆市建立了"重点检、全员检、主动检"相结合的检测机制,重点人群实行"1天1检",风险职业人群"2天1检",其他人群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检测频次,数据显示,重庆市核酸检测能力已提升至每日300万管以上,为早发现、早处置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赋能疫情防控是重庆的另一亮点,重庆市开发了"渝康码"系统,实现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结果"三码合一",并接入场所码系统,实现精准流调,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疫情传播链模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据统计,"渝康码"日均访问量超过5000万人次,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技术支撑。
在民生保障方面,重庆市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保供体系,确保封控区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主城区建立了"1小时配送圈",组织电商平台、商超企业增加备货量30%以上,针对特殊群体,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保障就医等紧急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市还创新推出"防疫泡泡"管理模式,对重点企业实行闭环生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长安汽车、京东方等大型企业通过这一模式,在疫情期间保持了90%以上的产能利用率,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兰州最新疫情防控动态与措施
兰州市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但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存在,最新数据显示,兰州市已连续30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外防输入方面,兰州市强化"两站一场"(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管控,对所有来兰人员实行"落地检""三天两检",中高风险区来兰人员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实行7天集中或居家隔离,据统计,兰州市日均查验来兰人员超过2万人次,有效阻断疫情输入风险。
常态化核酸检测成为兰州防控的重要手段,兰州市在主城四区设置常态化核酸采样点超过300个,满足市民"愿检尽检"需求,重点场所从业人员实行"1天1检",其他人员"7天1检",最新数据显示,兰州市核酸检测能力已达每日50万管,检测结果平均6小时内可查。
在疫苗接种方面,兰州市持续推进加强免疫接种,截至最新统计,兰州市60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率达92.3%,加强免疫接种率达85.6%,构筑起坚实的免疫屏障,针对变异毒株,兰州市已启动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的接种准备工作。
精准流调溯源能力显著提升,兰州市组建了300人的专业流调队伍,建立"三公(工)"协同机制(公安、公共卫生、工信),确保2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调查,最新技术装备方面,兰州市配备了移动核酸检测车和基因测序设备,可在第一时间识别病毒变异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兰州市还出台了助企纾困政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零售等行业给予租金减免、税收缓缴等支持,数据显示,已有超过2000家企业受益,减免各类费用超过1亿元,有效稳定了市场信心。
两地经验对全国疫情防控的启示
重庆和兰州的疫情防控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精准防控与经济发展统筹推进是核心启示,两地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同时,创新管理模式保障经济运转,实现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目标。
科技赋能提升防控效率是另一重要经验,两地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流调、高效检测,大大提升了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度,这提示我们,疫情防控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民生保障与社会稳定并重也值得借鉴,两地都建立了完善的保供体系,特别是关注特殊群体需求,确保了封控期间社会秩序稳定,这证明,疫情防控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随着秋冬季来临,疫情防控面临新的挑战,重庆和兰州的经验表明,只要坚持科学精准防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能够守护好人民健康和安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