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富士康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作为全球最大的iPhone生产基地,其动态不仅牵动着苹果供应链的神经,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在疫情后时代面临的挑战与转型,最新消息显示,富士康郑州科技园正通过“重金招工”“产能倍增计划”和“供应链本地化”三大策略,全力冲刺第四季度产能目标。
招工“抢人大战”背后的产能焦虑
10月以来,郑州富士康将招工奖金提高至最高7000元/人,并开通“点对点”专车从河南多地批量接送工人,这一举措背后,是苹果iPhone 15系列及即将发布的Vision Pro等新品的订单压力,据供应链人士透露,苹果要求郑州园区在11月前实现满负荷生产,以应对欧美年末购物季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招工不仅针对流水线普工,还加大了对技术调试、设备维护等中级技工的招募力度,这与富士康近年来推进的“智能制造”转型密切相关——自动化设备增多,但对技术工人的依赖反而增强。
供应链重构:从“全球依赖”到“区域闭环”
疫情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郑州富士康近年来加速推进供应链区域化布局,最新数据显示,其河南本地供应商占比已从2020年的35%提升至目前的52%,涉及屏幕、电池、结构件等核心模块,本土企业舜宇光学、蓝思科技等已成为iPhone摄像头和玻璃盖板的主要供应商。
这一变化不仅降低了物流风险,更形成了“2小时供应链圈”——郑州周边200公里内可解决80%的零部件供应,这种模式在此前疫情封控期间已验证了其抗风险能力,如今正被进一步强化。
员工福利与自动化投入的平衡之道
近期网络流传的“富士康宿舍升级”视频引发关注,园区已将部分四人间改为双人间,并增配独立卫浴和空调,这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招工竞争(国内电子厂普遍提升住宿标准),另一方面也是为长期留住技术工人做准备。
富士康的自动化投入仍在加码,郑州园区第十代生产线已实现90%的自动化覆盖率,仅关键质检环节保留人工,这种“人机协同”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既用机器替代重复劳动,又通过福利提升留住高技能人才。
未来挑战:订单波动与产业转移压力
尽管当前产能爬坡顺利,但富士康仍面临长期挑战,苹果供应链分散化策略持续深化,印度工厂目前已承担7%的iPhone产能,预计2025年将提升至25%,全球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可能导致订单波动,如何平衡产能扩张与弹性成为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郑州富士康正通过拓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如为特斯拉供应结构件)、医疗设备代工等新业务降低对苹果的依赖,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策略,或将成为中国代工巨头转型的典型样本。
【
郑州富士康的产能冲刺背后,是中国制造从“规模红利”向“效率红利”和“技术红利”转型的缩影,招工竞争、供应链重构与自动化升级的三重博弈,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生存,更预示着全球电子产业链格局的重塑,如何在高成本与高韧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所有制造企业必须回答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