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作为东南沿海经济大省和人口流动频繁地区,在疫情防控中始终面临严峻挑战,根据最新发布的浙江省疫情报告数据显示,近期全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呈现零星散发状态,主要集中在外防输入环节和相关联的局部聚集性疫情,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并未采取“一刀切”的全域静态管理,而是通过精密智控体系,实现了高效精准的疫情管控,这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传播链条分析,浙江省本轮疫情主要涉及境外输入关联病例和省外重点地区输入病例,宁波舟山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国际口岸持续承受外防输入压力,而浙北地区与周边省市交界处的物流枢纽也成为防控重点,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建立了“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机制,对入境人员严格执行“14+7+7”健康管理措施,对货物运输实行全链条闭环管理,有效切断了疫情传播途径。
在核酸检测方面,浙江创新建立了“1530”核酸检测圈,实现中心城市步行15分钟、农村骑行30分钟可达采样点,疫情报告显示,全省单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已达300万管,按照10混1采样方式,可在24小时内完成全省重点区域人员的筛查工作,这种快速检测能力为早期发现疫情提供了技术保障。
浙江疫情报告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健康码”系统的迭代升级,在原有健康码基础上,浙江开发了“行程卡”与“健康码”双码联查机制,并引入核酸检测结果、疫苗接种信息等多项数据,实现了多维度健康精准评估,为避免数字鸿沟问题,浙江还保留了纸质通行证等替代方案,彰显了疫情防控中的人文关怀。
从地域分布来看,杭州、宁波、温州等人口密集城市疫情风险相对较高,但通过快速流调溯源和精准划分“三区”(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范围,疫情报告显示,浙江平均在24小时内完成初步流调,48小时内基本查清传播链条,这种高效率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充分肯定。
在医疗救治方面,浙江实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确定省、市两级定点医院49家,总床位达8000张,同时建立分级诊疗机制,确保普通患者就医需求不受影响,最新数据显示,浙江新冠肺炎治愈率达到9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是浙江特色,浙江创新推出“闭环生产”模式,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保障重点企业生产不断链、供应不断档,这一做法使得浙江在疫情期间仍然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一季度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特点,浙江疫情报告也指出了当前防控工作的难点:无症状感染者筛查难度大、物流从业人员流动性强、部分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浙江已采取针对性措施,包括加强重点行业常态化检测、推广吸入式疫苗等新型接种方式、开发更精准的预警模型等。
浙江省卫健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疫情防控“六大机制”(即快检测、快流调、快编组、快转运、快隔离、快封控),强化疫情监测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浙江的疫情防控实践表明,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政策取向,配合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支撑,完全能够在控制疫情的同时保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这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的“浙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