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国的寒风掠过长春的街巷,当晶莹的冰灯在寂静中闪烁,这座素有“北国春城”之称的城市,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春节,疫情的阴影笼罩了节日的欢腾,但长春人用坚韧与温暖,书写了一曲冬日的赞歌,这是一个关于隔离与团聚、失去与获得、个体与家国的故事——一个在疫情中重塑春节意义的独特叙事。
春节,本是中国人情感日历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往年的长春,此时应是街市喧嚣、爆竹声声,家家户户蒸年糕、贴春联,空气中弥漫着饺子的香气与团聚的喜悦,2022年的冬天,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突袭让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封控管理、核酸筛查、居家隔离——这些词汇成了春节的另类“背景音”,但长春人并未让疫情夺走节日的灵魂,反而在逆境中重新定义了“年味”。
疫情下的春节,物理距离隔绝了亲人,却未能隔绝情感的流动,大年三十,许多家庭通过视频通话“云团圆”,屏幕那端,老人笑着展示刚包好的饺子;屏幕这端,年轻人隔着摄像头举杯祝福,一位在隔离点过年的长春市民说:“以前总觉得团圆是坐在一起吃饭,今年才发现,只要心在一起,哪里都是团圆。”这种“云端春节”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中国人亲情韧性的体现,疫情迫使人们剥离了节日的形式主义,回归到情感交流的本质——爱,才是春节永恒的核心。
社区,这个城市的最小单元,在疫情中焕发出惊人的凝聚力,志愿者们穿着防护服,穿梭于楼栋之间,将蔬菜、药品和年货送到居民手中,邻居们通过微信群分享物资、互相打气,甚至组织“阳台合唱”,隔空合唱《春节序曲》,这些微小的举动,织成了一张温暖的安全网,让寒冬中的城市不再冰冷,一位社区工作者感慨:“这个春节,我们没有张灯结彩,却用行动写出了最动人的春联。”
对于抗疫一线人员,这个春节更是与奉献同行,医护人员在核酸检测点度过除夕夜,防护面罩下的汗水代替了团圆饭的热气;交警在风雪中值守,确保物资运输畅通;快递小哥奔波于空荡的街道,传递着千家万户的年味,他们的坚守,让这个节日有了更厚重的意义——平安,才是最好的新年礼物,正如一位护士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守岁’,是守护更多人的团圆。”
疫情也催生了春节文化的创新,长春的文旅部门推出“云逛庙会”活动,让市民在线欣赏冰雕、参与民俗游戏;传统手艺人开设直播课,教大家剪窗花、写福字;甚至年夜饭也出现了“半成品套餐”,通过无接触配送还原家的味道,这些尝试不仅缓解了疫情下的文化饥渴,更启示未来:节日传统可以在挑战中进化,而非僵化。
这个特殊春节的背后,也有难以忽视的沉重,一些家庭因隔离无法团聚,一些老人因数字鸿沟难以适应“云春节”,中小商户在疫情中承受着经济压力,这些困境提醒我们:在颂扬坚韧的同时,也需关注个体的脆弱,用更精细的政策与更温暖的社会网络,托举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长春的疫情春节,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复杂而深刻的光谱,它让我们看到,节日并非注定要与特定形式绑定,而是关于希望、 renewal 与联结的精神内核,当冰雪终将消融,当春天如期而至,这段记忆将成为城市 collective 的宝贵遗产——一个关于如何在不完美中寻找圆满、在困境中守护温情的启示录。
正如长春街头那株在雪中绽放的冬梅,疫情下的春节或许少了往日的热闹,却多了几分坚韧的暗香,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灾难如何肆虐,人类对团圆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永远不会被隔离,而这,正是春节穿越千年而永恒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