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好久封城”——这五个字在手机屏幕上幽幽发光,像一枚投入数字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却堪比海啸,这不是一句普通的询问,而是一串密码,破译开来,尽是三年疫情刻在中国人精神基因里的集体性惊悸,人们敲下这行字时,手指尖颤抖的或许不是对未知的恐惧,而是对“已知”创伤的强制闪回:铁皮围挡的窒息记忆、棉签捅进喉头的生理厌恶、失去边界的家庭空间、被碾碎的微小生计,重庆,这座魔幻8D城市,此刻在搜索引擎中沦为巨大符号,承载着超载的国族心理阴影。
“封城”二字早已不是行政术语,而是被淬炼成一把打开集体潜意识的钥匙,每一次不经意的提及,都是对未愈合伤口的一次粗暴撕扯,这询问背后,蛰伏着卡夫卡式的荒诞——人们竟开始“期待”一种确定的灾难,以缓解悬而未决带来的更大煎熬,这无异于在悬崖边等待靴子落地,只因无法再忍受提心吊胆的凌迟,社交媒体的每一则相关猜测,都在为这座虚拟的巴别塔添砖加瓦,算法则慷慨地浇灌焦虑的燃油,直到信息炼狱的火焰吞噬最后一丝理性。
吊诡的是,“重庆好久封城”的追问者,超过八成来自IP地址非重庆的神秘客,他们以诡异的热情消费着异地的潜在危机,宛如数字时代的灾难观光团,这暴露了后疫情时代最诡异的心理症候:创伤成瘾,人们仿佛必须不断确认灾难仍在某处发生,才能验证自身幸存的确凿性;必须将他人的苦难作为背景布,才能凸显自己日常的安稳,这种近乎施虐的心理机制,是文明机体上一块无法忽视的暗斑。
更深层解剖,这五个字是中国人数千年“循环史观”的幽灵重现,我们文化基因里镌刻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命定论,以及对“乱世-治世”周期性震荡的近乎迷信的敬畏,询问“好久封城”,无异于在占卜灾难的卦象,试图从虚无中打捞确定性以安抚躁动的灵魂,这暴露出启蒙理性在面对系统性风险时的苍白——当现代性承诺的安全感碎裂,人们不自觉滑向古老的巫术思维,试图通过语言施行某种控制幻觉。
词语是社会心态的温度计。“封城”一词的语义坍缩与价值异化,测量出时代的低烧持续不退,它不再是中性措施,而被赋魅成吞噬日常的利维坦,而当“重庆”与“封城”在语言炼金术中被焊接,地域被抽象为灾难的宿主,地域认同在恐慌前薄如蝉翼,这座以火锅的热辣和江湖的豪爽闻名的城市,在舆论场被简化为一个等待被灾难命名的坐标,这是符号暴力最精妙的施虐。
破解“重庆好久封城”的病毒式传播,本质是解剖一场全民参与的社会心理戏剧,我们既是观众又客串演员,在真假信息的泥石流中载沉载浮,若不能清醒认识到语言如何被锻造成恐慌的囚笼,不能反思集体记忆如何被简化为条件反射的咒语,那么我们注定在一次次的词条狂欢中,重复这种自我恐吓的荒谬仪式。
灾难的魅影从未远离,它蛰伏在每一次手指划过屏幕的瞬间,潜伏在每一次不经意的追问中,而真正的解封,或许始于我们拒绝再被这几个字轻易俘获,始于我们夺回被劫持的注意力与情绪主权,重庆无需封城,需要解除的,是困住我们灵魂的无形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