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重庆这座以火锅、山城夜景和"8D魔幻"交通闻名世界的城市,迎来了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单日新增感染者突破9000例,多个区域实施全域协同防控,这座拥有32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按下了"慢行键",正是在这至暗时刻,重庆人用特有的坚韧与幽默,书写了一部关于勇气、互助与希望的抗疫史诗。
疫情风暴眼中的山城
11月中旬的重庆,本应是火锅飘香、游客如织的季节,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快速传播,感染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渝北、九龙坡、沙坪坝等主城区域相继成为高风险区,全市方舱医院床位一度告急,重庆市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21日单日新增感染者达到创纪录的9333例,疫情曲线陡峭上升。
城市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轨道交通减少班次,跨区通行需要24小时核酸证明,超市出现短暂抢购现象,一位住在观音桥的市民回忆:"那天看到小区突然被封,第一反应是冲下楼买了几包火锅底料——重庆人再难也不能没有火锅。"这种带着麻辣味的幽默,成为了山城人民特有的精神解压方式。
"摩托大军"与志愿者的热血驰援
疫情中最动人的风景,当属自发组织的"摩托大军",重庆山地地形特殊,许多狭窄巷道汽车无法进入,数百名外卖骑手、摩托车爱好者组成志愿运输队,背着几十斤重的物资穿梭在坡坎巷道之间,他们中有人每天骑行超200公里,为封控区居民运送药品、母婴用品等紧急物资。
在渝中区七星岗街道,65岁的社区书记王阿姨连续工作18天后晕倒在岗位上,醒来第一句话是"3栋李婆婆的降压药送了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办公室打地铺,为的是能随时响应急诊需求;某高校教师将自家烘焙的300个面包送到核酸检测点...这些碎片化的温暖,编织成重庆抗疫的韧性网络。
烟火气中的智慧抗疫
与其他城市不同,重庆的抗疫带着鲜明的本土特色,核酸检测点常设在火锅店门口,做完核酸的居民可以顺便买份毛血旺回家;封控小区里,居民们发明了"吊篮快递"——用绳索和篮子在高楼间传递物资;某社区用无人机给隔离住户投送火锅食材,附带手写卡片:"辣度可选,烦恼全消"。
这种困境中的创造力还体现在民生保障上,重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组织周边区县直供主城,永辉超市推出"火锅保供套餐",包含毛肚、鸭血等20种食材,商务委数据显示,疫情期间重庆日均供应蔬菜1.5万吨,肉类4500吨,确保了市民"菜篮子"不空、"火锅桌"不冷。
疫情下的城市精神启示录
回望重庆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有几个特质尤为突出:首先是政府的精准施策,没有简单"一刀切",而是建立"首站首问"责任制,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阻断传播链;其次是民众的自觉配合,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仅用18小时就完成采样1600万人次;最重要的是那份特有的乐观——社交媒体上,重庆人调侃"黄码"为"限量版金色健康码",把居家隔离称为"为国家躺平"。
12月初,随着优化防控"新十条"的出台,重庆逐步恢复生机,解放碑跨年夜虽然取消,但两江交汇处的灯火再次点亮,这座城市用30天的极限压力测试证明:再陡的坡坎也挡不住重庆人向上的脚步,再辣的疫情也敌不过人间真情的温度。
南滨路的樱花又开了,那些疫情中的故事已融入山城的记忆肌理,成为重庆人"雄起"精神的时代注脚,正如一位网友在解封那天写的:"我们没有见证奇迹,我们只是成为了奇迹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