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在键盘上敲出“郑州师范学院正方教务系统”这行字符,数百万大学生的集体记忆瞬间被激活——选课时的疯狂刷新,查分时的心跳加速,毕业审核的忐忑不安,这个看似普通的校园管理系统,早已超越了工具属性,成为数字化校园生活的核心节点,编织着现代大学生的共同命运,然而在这冰冷的数字界面背后,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教育哲学命题:当教务管理被简化为数据操作,当师生互动被异化为系统流程,我们是否正在教育现代化的旗帜下,悄然失去教育的本真?
正方教务系统作为中国高校普遍采用的管理平台,其设计逻辑本质上是工业时代管理思维的数字化延伸,系统将复杂的教育过程分解为可量化的模块:学分成为积累的数字,课程变成可选的商品,培养方案简化为进度条,教师和学生被编码为操作权限不同的用户账号,这种“泰勒制”的教育管理,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将教育体验异化为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学生不再是有血有肉的求知者,而是需要完成学分要求的“产品”;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的导师,而是负责输入成绩的“操作员”,郑州师范学院的师生们每日穿行于这个数字迷宫,却鲜有人反思这种系统对教育本质的侵蚀。
在郑州师范学院的校园里,正方系统创造了一种奇特的权力关系,系统看似中立,实则内置了不容置疑的规则权威——选课时间一到,数千学生同时登录,系统瞬间成为决定谁能得到心仪课程的“数字上帝”;成绩录入截止前,教师被迫适应反人性的操作流程;毕业审核时,一个未勾选的选项可能改变学生的命运,这种技术赋权下的新型规训机制,比传统的人工管理更具压迫性,因为它披着“客观公正”的外衣,将所有例外和人性化考量排除在系统之外,学生和教师共同被困在这个数字铁笼中,既依赖它的便利,又怨恨它的冰冷。
更令人忧心的是,正方系统代表的数字化管理正在重塑师生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状态,学生为迎合系统规则发展出各种策略:选课时的网络代抢、评教时的敷衍了事、计划毕业时的功利性修课,教师则疲于应付各种数据填报,将本可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耗费在系统操作上,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一位副教授苦笑道:“我现在花在正方系统上的时间,可能比备课还多。”这种异化劳动不仅消耗着教育者的热情,更将师生关系简化为系统内的数据交换关系,侵蚀着教育中最珍贵的人文纽带。
将一切归咎于技术本身是简单的误判,正方系统不过是当代教育困境的一个缩影,反映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背景下的管理难题,郑州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着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借助技术工具实现管理效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教务系统,而在于我们能否在技术理性与教育本质之间找到平衡点。
真正的突破或许在于重构技术与人性的关系,郑州师范学院可以成为改革的试验场——在必需的数据管理之外,开辟不被系统殖民的教育飞地:恢复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话语权,而不仅是成绩录入者;建立容错机制,允许系统外的人性化考量;开发辅助工具而非控制工具,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高效生产标准化毕业生,而是培养具有批判思维和人文情怀的完整的人。
在数字化浪潮不可逆转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怀旧式的技术拒绝,而是对技术应用的清醒反思,郑州师范学院的正方教务系统应当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得与失,只有当技术重归工具本位,当管理系统不再制造焦虑而是激发潜能,我们才能说数字化真正服务于教育本质,在这条路上,每一所高校都面临着同样的考题,而答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教育初心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