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日,郑州大学主校区西门,学生小张手持审批通过的电子通行码,在保安核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后,终于踏出了校门,这是她近一个月来第一次离校,目的地是最近的三甲医院——复诊她的牙套,在郑州大学,疫情期间的出入从来不是简单的“可以”或“不可以”,而是一套精密运转的管理体系,是公共卫生安全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郑州大学的出入管理政策绝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疫情风险等级的起伏而不断调整的精密仪器,2020年初疫情暴发时,学校实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完全封闭管理;2021年秋季学期,当郑州本土病例清零持续一段时间后,学校转为相对宽松的报备制出入;而2022年春季,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高传播性,管理再次收紧为“非必要不出校”的审批制,这种政策的流动性体现了校方在疫情防控上的科学态度——既不是一味地“一刀切”,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基于实时疫情数据的风险研判。
疫情期间,郑大学生出入校园需要穿越的是一道道数字防线,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学生提交出入申请时必须详细说明事由、目的地、往返时间,并上传相关证明,就医需要预约记录,实习需要单位证明,紧急情况则通过辅导员快速通道处理,审批权限根据离校时长和事由紧急程度分级管理——2小时内的事务由系统自动审批,4小时内需辅导员批准,超过4小时则要院系分管领导审核,这种分级分类的管理体系既保证了效率,又确保了严肃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郑大疫情期间的出入管理凸显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对于应届毕业生,学校创造了“气泡式”管理法,允许实习学生在严格闭环管理下“点对点”通勤;对于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学校设立了紧急通道;而对于国际留学生,则提供了多语言申请界面和专门咨询窗口,这种精细化管理背后,是对学生群体多样性的充分尊重和理解。
任何严格管理都伴随着争议,有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审批流程太慢,错过了一次重要的面试机会”;也有人质疑:“为什么教职员工可以相对自由出入?”面对这些声音,郑州大学疫情防控办公室定期举行线上听证会,公开解释政策制定依据,并根据合理建议优化流程,2022年4月,学校就将就医类申请的审批时间压缩到了平均1.5小时,并增加了夜间紧急事务处理小组。
与周边社区的联动是郑大出入管理的重要一环,学校与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建立了数据共享机制,校内核酸检测结果与市里健康码系统实时同步,当周边出现疫情风险时,校方会提前获得预警信息,及时调整出入政策,学校周边商家被纳入统一管理,通过设置专门配送区域、规范消杀流程,既满足了学生需求,又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
回望郑州大学疫情期间的出入管理,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所大学的防疫措施,更是一种治理智慧的体现。“可以出入吗”的答案从来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建立在科学评估、技术赋能和人文关怀基础上的动态响应,这种平衡艺术或许正是后疫情时代大型机构管理的典范——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需求,用精准代替粗放,用透明代替模糊,用包容代替排斥。
当疫情最终成为历史,郑州大学这套出入管理体系的价值不会消失,它留下的是危机应对的机制创新、是数字治理的实践经验、更是如何在极端情况下保持机构温度的人文思考,这些遗产将超越疫情本身,成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永久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