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实践中,郑州大学以系统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策略,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校园防疫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保障了数万名师生的健康安全,更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维持教学科研秩序的典范,郑州大学的实践表明,常态化防控绝非简单的封闭管理或技术应对,而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
科学防控: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
郑州大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康打卡—数据追踪—智能预警”三级防控机制,所有师生每日通过专属APP提交健康状况、行程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动态健康档案,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人员流动轨迹,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这种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既避免了“一刀切”的粗放式管控,也显著提高了防控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将核酸检测与校园卡系统联动,实现“刷卡即检、结果同步”,使检测效率提升40%以上。
教学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
面对疫情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郑州大学率先构建“双线混融”教学体系,所有课程同步开启线上直播通道,教师接受专项培训掌握智慧教学工具,教室升级为智能录播空间,这一创新不仅保障了因疫情无法到校学生的学习权益,更催生了“翻转课堂”“跨校区选修”等教学改革,据统计,2022学年该校线上课程平台访问量突破千万人次,混合式课程覆盖率已达87%。
服务保障:人文关怀的温度传递
在严格防控的同时,学校特别注重人文关怀,心理咨询中心开通24小时防疫专线,组织“心灵驿站”户外活动缓解学生焦虑;后勤集团开发“郑大配送”系统,实现无接触快递转运;图书馆创新推出“图书消杀—预约借阅—送书到寝”服务链,这些举措让常态化防控既有制度刚性,又充满人性化温度,学生满意度调查显示,91%的师生对校园防疫措施表示“理解与支持”。
应急演练:平战结合的快速响应
郑州大学建立“每周小练、每月大演”的应急演练机制,模拟不同风险等级下的处置流程,2022年开展的“砺剑-2022”综合演练中,学校在72小时内完成了全员核酸筛查、密接转运、线上教学切换等全要素测试,这种常态化演练不仅锤炼了各部门的协同能力,更使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卫生部门专家评价称:“这种平战结合的模式真正实现了从应急性防控向常态化治理的转变。”
社会协同:校地联动的防控网络
学校主动融入地方防控体系,与郑州市建立“校地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站”,实现健康码互认、数据共享、资源统筹,附属医院承担社会面核酸检测任务,公共卫生学院师生组成流调志愿者队伍,材料实验室研发的纳米口罩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这种校地协同既拓展了防控资源,也强化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构建起“大学-城市”命运共同体。
郑州大学的实践揭示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深层逻辑:它不仅是病毒防治的技术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考题,通过将防控要求有机融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该校成功实现了“防控不松懈、发展不停步”的目标,其创新实践为后疫情时代高校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唯有将科学精神、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相融合,才能构筑起真正坚固的校园健康防线。
正如一位学生在校园论坛留言所说:“这里的防护让人安心,更让人暖心,我们理解的常态化,不是被动接受约束,而是主动共建安全。”这种共识的形成,或许正是郑州大学防控体系中最宝贵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