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南京,本应是梧桐蔽日、蝉鸣不已的盛夏景象,2021年的夏天,禄口国际机场的疫情突袭,让这座古城猝不及防地成为全国抗疫的焦点,远在西南边陲的云南,也正经历着瑞丽疫情的反复考验,两座相距两千多公里的城市,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抗疫的战场上产生了特殊的连接。
南京作为东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其疫情扩散风险远超一般城市,Delta毒株的凶猛传播,让南京在短短数日内就面临了严峻挑战,全市930万人口在第一时间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医护人员在酷暑中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连续作战,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背,护目镜在脸上勒出深深的痕迹,这些画面通过互联网传遍全国,让人揪心,也让人感动。
云南瑞丽自2020年以来已经多次遭遇疫情冲击,这座边境小城面临着境外输入的巨大压力,边民互市、跨境婚姻、漫长的边境线,让这里的防疫工作难上加难,瑞丽人民一次又一次地坚守,用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为内地省份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疫墙。
两座城市的抗疫经历,折射出中国不同地区面对疫情的不同挑战,南京代表的是大城市、交通枢纽的防控难题,如何在高流动性社会中快速精准地阻断传播链;云南边境地区则面临着独特的境外输入压力,需要在不完全封闭的前提下做好疫情防控,这两种模式,共同构成了中国抗疫的立体图景。
在南京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力量迅速集结,这其中,就有来自云南的经验分享和物资援助,虽然云南自身也面临防疫压力,但仍毫不犹豫地向南京伸出了援手,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是中国能够一次次战胜疫情的关键所在。
疫情防控不仅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市民素质的检验,南京市民在疫情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有序排队核酸检测,积极配合流调工作,自觉减少外出活动,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实则是抗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样,云南边境地区的居民也是如此,他们理解并支持各项防疫措施,即使这些措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两地的抗疫实践都证明,科学防控、精准施策至关重要,南京没有采取简单的“一刀切”全面封锁,而是划分不同风险区域,实施差异化管控;云南边境地区则探索出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边境管控模式,既守住了疫情防线,又尽可能保障了边民正常生活。
疫情终将过去,但抗疫留下的经验和思考值得长久铭记,南京和云南的抗疫经历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疫情防控必须是全局性、系统性的工程,大城市与边境地区虽然面临不同的挑战,但都是国家防疫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相互支持、协同作战。
当下,南京早已恢复往日的繁华,云南边境的防疫工作也在持续优化,两地在抗疫中展现出的坚韧、团结和智慧,将成为中国应对未来公共卫生危机的宝贵财富,无论疫情如何变化,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守护好自己的健康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