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武汉,寒风凛冽,病毒肆虐,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骤然沉寂,却有一群人逆流而上,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他们是医生,是战士,更是凡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用专业、勇气与慈悲,书写了值得亿万国人致敬的史诗。
2020年初,新冠病毒突袭武汉,医疗资源挤兑、防护物资短缺、病毒传播未知——医生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却拖着病体日夜奔走:“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感染殉职前,仍通过电话指挥抗疫,妻子追着灵车痛哭的画面撕裂人心,他们不是天生英雄,只是选择了无畏。
武汉4万余名医务人员率先投入战场,全国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穿上防护服,他们是战士;脱下口罩,脸上是勒出血痕的疲惫,有人连续工作12小时不敢喝水,有人剪去长发,有人推迟婚期,一位年轻医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也害怕,但白大褂穿上了,就不能辜负。”这种朴素的职业信念,恰是医者精神最动人的注脚。
技术攻坚中,医生们既是临床先锋又是科研尖兵,同济医院周宁医生团队48小时内建成隔离病房,协和医院专家72小时制定出首版诊疗方案,气管插管时喷溅的飞沫感染风险极高,但麻醉医生们仍坚持“插管敢死队”的使命,正如院士钟南山所言:“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谁冲?”
更值得铭记的,是他们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方舱医院里,医生带领患者跳舞缓解焦虑;隔离病房中,护士举着“有我在”的纸片安抚危重病人,90后护士朱海秀拒绝向家人报平安:“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就干不了活了。”这些瞬间,让冰冷的抗疫史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后疫情时代的反思中,武汉医生群体的付出更显沉重,超3000名医务人员感染,数十人殉职,他们用生命暴露了医疗体系的脆弱,也用行动推动了公共卫生系统的改革,如今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的高效推进,正是建立在他们的经验与牺牲之上。
鲁迅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武汉疫情中的医生们,正是这般脊梁,他们值得被致敬的,不仅是专业精神,更是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担当,当樱花再次开满江城,每一片花瓣都应记住:曾有一群白衣战士,在这里为生命拼过命。
(全文约8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