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末的郑州,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防疫拉锯战,当“郑州疫情是不是封城了”成为全网热搜关键词时,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正以一种中国防疫史上罕见的方式应对疫情——没有宣布“封城”,却实施了比封城更复杂的精准管控,这种看似矛盾的防疫策略,折射出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深刻转型。
“封城”一词的消失与防疫策略的进化
2022年11月,郑州单日新增本土感染者突破千例,与2020年初武汉封城、2022年上海全域静态管理不同,郑州官方始终避免使用“封城”表述,代之以“流动性管理”、“区域分类管控”等新术语。
这种语言转变背后是防疫策略的根本调整,郑州市政府负责人公开表示:“我们不是封城,而是采取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对高风险区足不出户、中风险区人不出区、低风险区强化社会面管控,这种精细化管控避免了“一刀切”带来的经济社会成本,但也产生了新的治理挑战。
没有封城之名,却有管控之实
尽管没有宣布封城,郑州的实际管控强度却不低,最严格时期,全市除保障车辆外机动车禁止上路,大多数商铺停止营业,学校转为线上教学,企事业单位灵活办公,富士康园区疫情事件更引发全国关注,出现员工徒步返乡的震撼画面。
这种“准封城”状态引发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避免了恐慌,批评者则认为实质仍是封城,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郑州模式尝试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运行间寻找新平衡点,这种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数据背后的民生现实
根据郑州市统计局数据,2022年第四季度GDP同比下降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8.7%,但相比2020年第一季度武汉封城时GDP下降40.5%的极端情况,郑州经济表现出更强韧性。
民生挑战依然严峻,一位郑州餐馆老板告诉记者:“虽然没说封城,但不能堂食、人流稀少,和封城区别不大。”许多市民在社交媒体分享“囤菜攻略”,反映生活物资供应阶段性紧张的情况。
精准防控的技术支撑与治理挑战
郑州此次防疫的一大特点是技术赋能,全市布设2.6万个“智能哨兵”设备,实现健康码、核酸检测、体温等多数据融合分析,通过大数据划定封控范围最小至单元楼,避免了整个小区长时间封控。
但这种精准防控对基层治理能力提出极高要求,社区工作者需要执行复杂的分级管控政策,面对居民各种特殊情况,一位社区书记坦言:“政策越来越精细,我们的工作量和压力反而增加了。”
舆情应对与信息透明度的进步
与早期疫情相比,郑州疫情中的信息透明度明显提高,市政府每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主动回应“封城”传闻,承认防疫中的不足,这种开放态度获得舆论一定认可。
但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当市民在社交媒体反映买菜难问题时,官员却在发布会上宣称“物资供应充足”,这种矛盾削弱了公信力,专家建议:“疫情防控需要更大程度的信息共享和公众参与。”
郑州经验的全国意义
郑州疫情处置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其探索的“精准管控+经济社会有限运行”模式,在后来的北京、广州、重庆等地疫情中得到借鉴和发展。
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承认新冠病毒无法短期内彻底消灭的现实,寻求防疫与发展的可持续平衡,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评论称:“中国城市正在学习与病毒共存的更精细方法,这可能是未来方向。”
超越“封城”二元论
郑州疫情告诉我们,简单的“封城”与“不封城”二元划分已经无法描述中国防疫的现实复杂性,在Omicron变异株高传染性的新挑战下,中国城市正在探索第三条道路——通过精细化、技术化的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冲击,同时保持经济社会基本运行。
这种探索充满艰难与反复,却是疫情防控的必由之路,当人们搜索“郑州疫情是不是封城了”时,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在不失去自由和生活品质的前提下保障健康安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超越简单的标签化思维,理解中国防疫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郑州没有封城,但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治理压力测试,这场测试的结果,将影响未来中国无数城市的防疫选择,也为我们理解超大城市的现代治理提供了宝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