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片东南沿海的富庶之地,在新冠疫情肆虐的两年多时间里,上演了一场场精准防控与病毒扩散的赛跑,从早期武汉疫情时的严阵以待,到后来境外输入病例的持续压力,再到德尔塔、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多轮冲击,浙江的疫情发展轨迹,既是中国抗疫的一个缩影,也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回顾疫情初期,浙江作为人口流动大省,面临着巨大的输入性风险,2020年1月,浙江是全国第一个启动一级响应的省份,甚至比疫情中心湖北省还早,这一果断决策为后续防控赢得了宝贵时间,当年春节前后,浙江创造了“一图一码一指数”的精准智控模式,率先推出“健康码”,这一创新后来被全国借鉴采用。
2021年末,绍兴上虞、宁波镇海和杭州三地相继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这是浙江自武汉疫情后面临的最严峻挑战,特别是德尔塔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浙江首次采取了大规模硬核隔离措施,数据显示,该轮疫情中浙江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超过500例,但在一个月内就实现了社会面清零,展现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进入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带来新挑战,3月的衢州疫情、4月的金华疫情、7月的舟山疫情……浙江几乎每个季度都会面临不同规模的疫情反弹,但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没有采取全城静止的极端措施,而是推行“七大机制”和“五快循环”,强调精准溯源和快速围堵,以4月金华疫情为例,从发现首例阳性到实现社会面清零仅用8天时间,期间核酸检测总量超过3000万人次。
从数据角度看,浙江的疫情防控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9月,浙江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约3900例,治愈率超过99%,病亡率保持在极低水平,作为人口超过6500万的大省,这一成绩来之不易,特别是在疫苗接种方面,浙江全程接种率超过90%,加强针接种率超过85%,构建了坚实的免疫屏障。
浙江抗疫的特色在于“数字化+网格化”双轮驱动,数字化方面,浙江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优势,开发了“浙里防疫”应用,集成健康码、核酸查询、疫苗接种、行程卡等多项功能,实现一码通行,网格化方面,浙江依托基层治理体系,将疫情防控嵌入到最小单元,每个社区、村庄都建立了完善的排查机制,确保不漏一人。
疫情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2022年上半年,浙江GDP增长2.5%,虽然低于常年水平,但在疫情冲击下仍保持了正增长,浙江采取了一系列保供稳链措施,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义乌小商品市场、宁波舟山港等关键枢纽始终维持运转,为全国乃至全球供应链稳定作出贡献。
抗疫过程中,浙江也展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针对隔离群众,浙江推广“暖心服务套餐”,提供心理疏导、物资保障等全方位服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浙江多地发放留岗红包和消费券;针对中小企业,浙江推出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一揽子政策,这些措施既守住了疫情防控的底线,也保住了民生经济的基线。
当前,浙江疫情总体趋于平稳,但仍面临境外输入和本土反弹的双重风险,随着防控经验的积累和防控手段的完善,浙江正在探索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平衡点,在这个过程中,数据公开透明、防控精准科学、措施人性化,成为浙江抗疫的鲜明特色。
浙江的疫情情况记录,不仅是一组组冷冰冰的数据,更是一幅幅温暖的人文画卷,它记录着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记录着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记录着基层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记录着普通市民的配合理解,这种上下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或许才是浙江抗击疫情的最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