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动态:精准防控下的阶段性开放
郑州商场营业时间的核心决定因素,始终是疫情防控政策的动态调整,根据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的通告,社会面管控遵循“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原则,商场属于人员密集场所,通常被列入最后一批解封名单。
关键时间节点参考:
- 2022年11月6日:郑州市宣布解除部分区域静态管理,但大型商超仍暂停营业(除生活超市等保障业态外)。
- 11月下旬:部分区域允许商场内的超市、药店在限流前提下营业,但购物中心主体业态(如服装、餐饮堂食、娱乐)仍被禁止。
- 预期时间表:根据奥密克戎病毒潜伏期特征,若社会面连续7-14天无新增病例,商场有望逐步开放,但具体时间需以官方通告为准,不存在“一刀切”的解封日期。
政策逻辑:商场开放需满足三条件——区域风险等级降为低风险、员工核酸筛查阴性、场所消杀与限流方案通过审批,这意味着,郑州各商场营业时间可能存在“先郊区后市中心”“先超市后全业态”的差异。
现实挑战:营业≠复苏,三重阻力待破解
即使获准营业,郑州商场仍面临严峻挑战,绝非“开门即客满”的简单恢复。
-
供应链断裂风险
封控期间,物流受阻导致商品库存积压或短缺,服装春装过季、生鲜食品变质等问题凸显,商家需重新协调供应链,短期内运营成本激增。 -
消费信心不足
消费者对密闭空间心存顾虑,即使开放,客流量也可能长期低迷,参考2021年郑州水灾后商场复苏数据,客流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平均需1-3个月。 -
商户退租潮隐忧
中小品牌因现金流断裂选择退租,导致商场空置率上升,正弘城、丹尼斯大卫城等头部商场虽抗风险能力强,但中小型商场可能面临洗牌。
民生视角:小商户的挣扎与转型尝试
商场延迟营业的背后,是数以万计个体的生存博弈。
- 餐饮商户:主打堂食的品牌损失惨重,部分商家通过外卖自救,但火锅、烤肉等品类转型困难,某连锁餐饮负责人透露:“外卖营收仅为堂食的20%,租金工资压力下,停业比营业亏更少。”
- 零售员工:导购、保洁等岗位采用轮班制,收入锐减,部分商场推行“直播带货”培训,尝试线上引流,但转化率有限。
- 消费者心态:社交媒体调查显示,超60%郑州市民表示“解封后不会立即逛商场”,安全性与促销力度成为核心考量。
数字化转型与政策扶持成关键
郑州商场的复苏需多方合力:
-
政府精准纾困
提供租金补贴(如郑州2022年4月发布的“商贸业灾后重建资金方案”)、税收减免、消费券发放(如2021年“郑好办”平台发放5000万消费券),刺激商业活力。 -
商场自我革新
- 强化线上渠道:构建小程序商城、社群营销体系,实现“云购物”。
- 场景化体验:增加户外市集、艺术展览等开放空间活动,降低聚集风险。
- 健康保障:公开消杀记录、限流50%、强制体温监测,重建消费者信任。
-
长期趋势
疫情加速商场业态调整,生鲜超市、健身工作室、亲子乐园等体验式消费占比上升,传统零售进一步萎缩。
等待中的曙光
郑州商场全面营业时间取决于疫情走向与政策平衡,预计将采取“试点—扩面—全面”的渐进模式,截至2022年11月,已有部分商场提交复工申请,但最终日期仍需等待官方“绿灯”,这座城市的商业脉搏,正在谨慎与期盼中缓慢重启,而比时间表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商业生态——无论对于郑州,还是其他中国城市。
数据来源: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河南省商业行业协会调研报告、《2022中国实体商业复苏白皮书》。
更新日期:2022年11月10日(注:具体政策请以最新官方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