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深秋,郑州的天空依旧湛蓝,但街道上空无一人,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孤独地变换着颜色,却没有车辆响应,这座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的都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寂静。
10月中旬,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快速传播,郑州市单日新增本土感染者突破百例,疫情防控指挥部连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10月17日零时起,在主城区(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管城区、惠济区、郑东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实行全域静态管理,这一刻,郑州按下了暂停键。
封闭管理的第一天清晨,往常拥堵的中州大道出现了罕见的空旷,只有救护车、物资运输车和防疫车辆偶尔驶过,轮胎与路面摩擦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各小区门口迅速搭建起临时防疫岗亭,穿着防护服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开始24小时值守。
“请各位居民下楼做核酸!”每天清晨6点半,小区喇叭准时响起,居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作息,有序地保持两米间距排队,核酸检测点的“大白”们动作熟练,每完成一次采样就进行一次手部消毒,这样的动作每天要重复上千次。
物资供应成为封闭期间最大的民生关切,郑州迅速启动应急保供机制,建立“办事处+社区+小区+保供企业”四级联动配送体系,永辉超市、丹尼斯等大型商超转为线上接单,日均配送量激增至平时的5倍,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组建专门骑手队伍,实行无接触配送,在经开区的某个小区,志愿者小王每天要运送近百份物资包,“最重的一单有30斤,包括米面油和新鲜蔬菜”。
对于特殊群体的关照成为防控工作的重点,金水区建立了独居老人、孕产妇、重症患者等特殊人群台账,社区医生提供上门诊疗服务,10月22日凌晨,中原区某小区一名孕妇突然临产,绿色通道立即开启,120救护车在15分钟内将其送至定点医院,最终母子平安。
线上教学再次重启,郑州市教育局推出“学在郑州”线上教学平台,全市140余万中小学生居家学习,老师们变身主播,通过直播平台传授知识,金水区某小学的王老师表示:“虽然缺少面对面的互动,但孩子们在讨论区的活跃度超出预期。”
封闭管理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阵痛,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效应明显,数据显示,静态管理期间,市内日均人流量下降至平常的3%,零售业销售额同比下降约65%,但线上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本地电商平台交易额较平时增长200%以上。
经过14天的全力攻坚,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1月1日,郑州市宣布分批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封闭管理期间,全市完成12轮全员核酸检测,累计检测超过1亿人次,成功阻断疫情传播链条。
解封首日清晨,早餐店前重新排起队伍,胡辣汤的香味再次飘荡在街头,地铁站内,工作人员仔细查验乘客的24小时核酸证明,写字楼里,企业采取错峰上班措施,电梯里划定了站位线。
这场封闭管理就像一次城市功能的压力测试,既暴露了薄弱环节,也展现了惊人的应变能力,有居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失去了暂时的自由,却获得了更多的安全感,这座城市用短暂的静止,换来了更长久的活力。”
郑州的静默时刻,记录下的不仅是抗疫的艰辛,更是一座千万人口城市在特殊时期的韧性与温度,当高架桥上的车流重新变得川流不息,当写字楼的灯光再次点亮夜空,这座城市已经在新常态下找到了前进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