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暴雨围城、2022年多轮疫情冲击,郑州的商业脉搏在“暂停”与“重启”间反复切换,当全国目光聚焦这座“商都”的复苏进程,一个问题被频繁提及:郑州商场恢复营业了吗? 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幅掺杂着政策调控、商户求生、消费心理转变的复杂图景。
政策松绑与动态管控:重启的时间线博弈
7月下旬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趋稳,郑州市分批解除部分区域管控措施,正弘城、丹尼斯大卫城、万象城等主流商场于7月31日起陆续恢复营业,但须执行“限流50%、扫码测温、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三重门槛,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影院、儿童乐园等密闭场所仍暂缓开放,形成“商场开门,部分业态仍冻结”的差异化状态。
这种“有条件重启”背后,是行政指令与商业诉求的微妙平衡,一位商场运营负责人透露:“每轮闭店平均损失超千万元,但复工首日客流仅恢复至常态的30%,政策不确定性仍是最大变量。”
商户生存实录:冰火两重天的业态分化
重启不等于复苏,高端美妆专柜前重现排队现象,而餐饮区上座率不足五成;新能源汽车体验店人头攒动,传统服装门店却门可罗雀——这种撕裂感折射出后疫情时代的消费重构。
• 韧性业态:生鲜超市、数码3C、运动户外品类销售额同比逆势增长,大卫城某高端品牌销售表示:“客单价提升20%,消费者更倾向‘少而精’的消费。” • 创伤业态:自助餐饮、KTV、教培机构成为重灾区,某连锁火锅店店长算了一笔账:“复工后日流水不到疫情前40%,但人力租金成本未减,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
数字化生存实验:从“到店”到“云逛”的范式革命
闭店期间催生的“云购物”模式,正在重构商场价值链条,丹尼斯推出“直播带货+同城极速达”组合拳,单场直播创下百万销售额;新田360通过企业微信沉淀15万私域用户,复购率提升27%,这种“线上反哺线下”的模式,使商场从传统空间运营商转型为流量分发平台。
但数字化并非万能解药,中小商户普遍面临“不会转、转不起”的困境,某服装店主坦言:“平台抽成20%,快递成本增加,线上实际利润率反而下降。”
消费心理变迁:安全焦虑与报复性消费的拉锯
尽管商场恢复营业,消费者“敢不敢逛”仍是关键变量,一份针对郑州市民的问卷显示:
- 42%受访者表示“短期内避免前往人流密集场所”
- 28%选择“只购买必需品并缩短停留时间”
- 仅15%明确表示“将进行补偿性消费”
这种谨慎情绪直接反映在消费行为上:购物决策周期延长,家庭储蓄率上升,体验式消费让位于目的性采购,商场不得不通过加装新风系统、公示消毒记录、设置应急隔离区等方式重建消费信心。
长期重构:郑州商业的韧性测试场
商场重启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构建抗风险商业生态,值得关注的趋势包括:
- 空间场景化:正弘城引入露营主题区、艺术展览,通过场景创新提升停留时长
- 社区商业崛起:万科广场、永威木色等区域型商场客流恢复速度快于核心商圈
- 政企协同创新:二七区政府发放500万消费券,与商场联动打造“夜经济专区”
复苏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走向新常态
郑州商场的卷闸门再度拉起,但门后的世界已悄然改变,当口罩成为标配、扫码成为习惯、云柜成为标配,这场持续972小时(约40天)的停摆与重启,最终沉淀为城市商业进化史的残酷注脚,答案或许是:郑州商场正在营业,但营业的已不再是过去的商场——它们正带着伤痕与智慧,蹒跚走向下一个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