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浙江省卫健委通报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石家庄市输入,该病例于1月10日从石家庄正定机场乘航班抵达杭州萧山机场,随后被闭环转运至集中隔离点,在隔离期间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被诊断为确诊病例,这是浙江省自1月以来首例河北省输入病例,也是全省连续15天无新增后再次出现的外省输入病例。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例为32岁男性,在石家庄某企业工作,因公务需求前往浙江,其行程轨迹清晰,在抵达杭州后直接由专车转运至隔离点,未与外界接触,目前所有密切接触者均已落实隔离管控措施,首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浙江省疾控部门已对其可能污染场所进行全面消杀,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核酸筛查。
这一病例的发现并非偶然,1月2日石家庄爆发疫情以来,该市立即进入战时状态,浙江省也同步加强了对河北省来浙人员的管控,1月6日,浙江紧急发布对河北省特别是石家庄市来浙人员的健康管理措施,要求实行“7+7”健康管理措施(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日常健康监测),这些前置性防控措施为及时发现病例创造了条件。
从疫情防控全局看,浙江此次发现石家庄输入病例具有多重警示意义,首先表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春节临近,人员流动增加,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其次显示病毒传播具有高度隐蔽性,该病例在出发前核酸检测为阴性,在途中和抵达初期也未出现明显症状,但却具有潜在传染性,最重要的是,这起病例的成功管控证明了闭环管理的重要性,从机场到隔离点的无缝衔接有效阻断了疫情传播链条。
浙江与河北两地抗疫经验的互动值得关注,石家庄疫情暴发后,浙江省立即派出医疗队支援,同时将石家庄的防控经验融入本省防疫体系,这种省份间的互助与学习形成了抗疫“合力”,浙江在2020年初期疫情防控中创建的“健康码”系统、精密智控指数等创新做法,也为全国抗疫提供了重要经验。
针对这起输入病例,浙江省进一步升级了防控措施,全省加强了对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的排查,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对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实行更加严格的管控,浙江多地发布通知,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就地过年,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疫情风险。
这起病例也引发了公众对春节出行计划的关注,浙江省疾控专家建议,民众应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如必须出行,应提前了解目的地防控政策,做好个人防护,日常生活中要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习惯,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
从全国疫情防控大局看,浙江发现石家庄输入病例既是一个警示,也是一个信心考验,它警示我们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能松懈;同时也考验着各地应对输入性疫情的能力,只有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才能在不影响经济社会正常秩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控制疫情传播。
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形成了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控体系,从浙江处理这起输入病例的全过程看,从发现、隔离、检测到流调、消杀、公布信息,每个环节都迅速、精准、透明,体现了中国疫情防控的成熟与高效,这种能力不仅源于政府部门的有效组织,也得益于公众的高度配合和自觉参与。
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浙江新增石家庄输入病例再次提醒我们,任何松懈都可能造成疫情反弹,只有始终保持警惕,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才能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