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5月3日长春市疫情防控工作第65场新闻发布会独家整编,全网首发深度解析)
五月的长春,丁香花开满街头,在这座经历了四十余天静态管理的城市里,最新疫情防控发布会传递出令人振奋的信号——社会面清零攻坚行动进入最关键阶段,这场发布会不仅披露了硬核数据,更展现了一座东北老工业城市在疫情大考中的坚韧与温度。
数据背后的转折点:社会面清零倒计时
发布会公布,5月2日全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2例(含16例无症状转确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9例,所有新增感染者均为隔离管控期间发现——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信号,长春市疾控中心主任张兴国强调:“连续5日社会面清零,表明疫情防控从阵地战转向清剿战。”
值得关注的是,九台区、榆树市等5个县市区已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主城区最后3个高风险地区降级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这些变化印证了长春市副市长赵显在发布会上的判断:“疫情扩散势头得到根本遏制,但防反弹压力依然巨大。”
保供体系的创新突破:从“最后一百米”到“最后零距离”
本次发布会最动人的部分,当属保供体系的升级故事,商务局局长曲春雨展示了一组创新数据:全市建立“国企+民营”保供联盟,组织2800余辆配送车、1.2万名志愿者构成“移动超市”网络,创新推出“蔬菜包电子地图”,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特别值得记录的是长春独创的“三代机制”:社区干部代跑腿、志愿者代送货、邻长代联络,在宽城区团山街道,67岁的“邻长”王大爷组建了20人的老年配送队,他们手绘的“特殊需求地图”上,详细标注了独居老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的特殊需求,这种源于群众智慧的创新,让保供体系真正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跨越。
复工复产的精密辩证法:一边拧紧“水龙头”,一边放开“出水口”
发改委主任薛春龙透露,全市建立“白名单”制度,采用“点对点通勤、全闭环管理”模式,已推动一汽集团、中车长客等67户重点企业复工复产,复工人数达3.2万人,在长春新区,某高科技企业创新实施“宿舍-车间两点一线”的闭环管理,员工在厂区内甚至划分出不同颜色的行动路线,最大限度减少交叉风险。
更值得借鉴的是“渐进式放活”策略: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之,而是建立“哨点企业”监测机制,通过200家代表性企业的复工复产情况,实时研判疫情防控风险,形成可推广的复工模板,这种既大胆又谨慎的做法,体现了长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务实作风。
情感连接的特殊桥梁:疫情中的心理防疫工程
发布会首次专设环节关注心理健康,市教育局局长崔国涛介绍,全市开通237条心理援助热线,组织412名心理咨询师开展“云家访”,特别关注中考高考学生、一线防疫人员家属等特殊群体。
在二道区远达街道,社区书记李大姐创建了“深夜树洞”微信群,每晚10点后听居民倾诉;在南关区,老师们为隔离学生定制“一个人的升旗仪式”;在汽开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组建“每日敲门组”...这些细微处的关怀,构建起超越物理隔离的情感连接。
未来挑战与智慧应对:常态化防控的“长春方案”
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长春正在构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计划设置采样点3000个,配备采样人员6000名,同时开发“一老一小”绿色通道系统,为特殊群体提供免排队服务。
更值得期待的是“数字卫兵”系统的升级——将吉祥码、行程卡、核酸检测结果整合为“一码通行”,并创新加入体温自动监测功能,这些技术创新,正在重塑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治理模式。
长春市委宣传部部长赵明在发布会结束时说:“这场抗疫斗争,我们失去了一些时光,但收获了更多勇气和智慧。”此刻的长春,丁香花依然绽放,这座城市在经历艰难后的复苏,正如同东北的春天,虽然来得稍晚,但从不缺席。
(本文综合自长春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内容,数据截至2023年5月3日1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