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X月,陕西省水利厅迎来新任党组书记、厅长李XX(根据实际姓名调整),这位在水利系统深耕三十余年的专家型领导,肩负着推动陕西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在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李厅长的上任标志着陕西水利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其"科技引领、系统治理、民生优先"的治水理念,正为三秦大地绘制新时代水利蓝图。
新任厅长专业背景与治水理念解析
李XX厅长生于196X年,毕业于XX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拥有工学博士学位,其职业生涯起步于基层水利站所,历任市水利局总工程师、省水利厅副厅长等职,参与过渭河综合治理、引汉济渭等重大工程,在《水利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这种"技术+管理"的复合型背景,使其既深谙水利专业规律,又具备统筹全局的战略视野。
面对陕西"南丰北旱"的水资源分布格局,李厅长提出"三维均衡"发展方略:在空间维度上构建"关中节水、陕南蓄水、陕北调水"的协同体系;在时间维度上完善"洪水资源化、枯水保供化"的调控机制;在功能维度上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位一体治理,2023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他特别强调要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这与其长期倡导的"智慧水利"理念一脉相承。
陕西水利发展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
陕西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1.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榆林、延安等能源基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80%,远超40%的国际警戒线,2022年干旱造成全省63万人临时饮水困难,暴露出供水体系的脆弱性,李厅长在调研中发现,部分灌区仍在使用上世纪60年代的渠道,输水损失率高达40%,现代化改造迫在眉睫。
水土流失问题同样严峻,陕北黄土高原区每年流失土壤约1.3亿吨,相当于损失8万亩耕地的表土层,2023年汛期,渭河支流出现11处险情,暴露出防洪体系的短板,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省78%的水利设施建于2000年以前,老化失修问题突出,李厅长在安康调研时指出:"水利基础设施不是‘铁饭碗’,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管护机制。"
创新治水的五大突破路径
在工程布局方面,新任厅长推动"两横十纵"水网骨架建设,重点加快东庄水利枢纽、黄河古贤水库陕西受水区等27个重大项目,特别引人注目的是"AI+水利"的创新实践,在汉江流域试点建设了集雨情监测、智能调度、灾害模拟于一体的数字平台,使洪水预报精度提升至92%。
管理机制改革同样大刀阔斧,2023年9月出台的《陕西省节水条例修订案》,将再生水利用率目标从15%提高到25%,建立的水权交易市场已完成12笔跨区域交易,盘活水量2300万立方米,针对农村供水,推行"企业化运营+财政补贴"模式,使水质达标率提升18个百分点。
在渭河生态修复中,创新采用"生态护岸+人工湿地"组合技术,建成连续性生态廊道217公里,陕北淤地坝工程引入卫星遥感监测,使维护效率提高40%,这些举措背后,是李厅长坚持的"把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的务实作风。
新时期治水实践的战略价值
从秦岭生态保护区智慧水文站网的建设,到毛乌素沙地"三水联动"治理模式的探索,陕西水利正在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李厅长提出的"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已纳入全省国土空间规划,2023年启动的"万家农户水窖升级计划",将让23万群众喝上"放心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陕西省水利厅在李XX厅长带领下,正以系统思维破解水难题,用技术创新激活水动能,这种既传承"郑国渠"千年治水智慧,又融入现代科技元素的治理实践,不仅关乎三秦大地的永续发展,更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着"陕西方案",正如李厅长在干部大会上所言:"新时代水利人既要会算水账,更要会算生态账、民生账、长远账。"这份担当,正是陕西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