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浙江省作为经济大省和人口流动频繁地区,其防控策略与成效备受关注,远在西南的昆明市作为云南省会,也在不断调整应对措施,两地虽远隔千里,却共同构成中国精准防疫的缩影。
浙江省近期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但面临外部输入和局部传播的双重压力,浙江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充分利用数字化优势,推行“健康码”分级管理、核酸检测结果实时上传等举措,在杭州、宁波等口岸城市,建立了一套从入境到隔离、从检测到追踪的闭环管理系统,特别是在宁波舟山港等重要枢纽,实行“岸上隔离、海上作业”的模式,既保障经济运转,又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浙江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防控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义乌小商品市场建立“市场防疫单元”,每个商铺成为最小防控单位;绍兴纺织企业采用“防疫泡泡”模式,实现生产区内闭环管理,这些措施既不影响商业活动,又有效控制疫情传播风险,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昆明市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门户,近期防控策略也有所调整,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严格执行“客停货通”政策,对入境人员实行“14+7”隔离措施,并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控,值得一提的是,昆明利用其气候优势,大量开放户外活动场所,减少室内聚集风险,同时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需求。
两地在疫苗接种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浙江省已完成95%以上人群的全程接种,并积极推进加强针接种工作,昆明市也实现了高覆盖率,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通过社区上门、移动接种车等方式提高接种便利性。
在应急响应机制上,浙江建立了“五快”循环机制(快检测、快流调、快编组、快转运、快隔离),确保一旦发现疫情,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蔓延,昆明则强化了边境地区的联防联控,与周边国家建立疫情信息共享机制,提前预警可能的输入风险。
两地的不同策略反映了中国疫情防控的因地制宜特点,浙江作为数字经济先发地区,更注重技术赋能;昆明作为边境省份省会,则更强调边境管控和区域合作,但共同的是,两地都坚持科学精准防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两地都在探索疫情防控的长效机制,浙江正在研究将“健康码”系统与医疗信息系统更深度整合,实现从防控到诊疗的一体化服务,昆明则着力建设边境疫情防控长廊,打造立体化防控体系。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增强但致病性减弱的特性显现,两地的防控策略也在微调,浙江减少了大规模全员核酸检测,更多采用重点区域筛查相结合的方式;昆明则优化了隔离政策,更加科学地确定隔离范围和时长。
从浙江到昆明,从东海之滨到西南边陲,中国的疫情防控呈现出一幅“全国一盘棋”但又因地制宜的图景,两地的实践表明,疫情防控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的动态过程,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正是中国疫情防控体系的重要特点。
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和防控经验积累,浙江和昆明等地的做法将继续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宝贵经验,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寻找平衡,在防控与发展之间实现双赢,这是两地抗疫实践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