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发布通报:8月22日0—24时,重庆市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这已是重庆连续多日实现社会面零新增,当这个数字出现在疫情通报中时,许多重庆市民的朋友圈瞬间被刷屏,数字"零"在此刻不再代表空白,而成为了一种令人安心的符号,一种集体努力的见证,这个"零"的背后,是一座超大型城市在疫情大考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是无数人默默付出的结果,更是一个关于现代城市治理的生动案例。
重庆此轮疫情始于8月初,沙坪坝区、九龙坡区相继报告本土病例,这座拥有32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立刻启动了精密智控机制,流调人员24小时连轴转,与病毒赛跑;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排查,确保不落一人;核酸检测点通宵运转,医护人员在40℃高温下坚守岗位,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卫国指出:"重庆的快速反应机制体现了特大城市治理的'重庆速度',从首例病例报告到控制住社区传播,仅用了不到两周时间,这在全国疫情防控中都属于较快水平。"
"零增长"的实现,得益于重庆独特的"三维防控"体系,在空间维度上,建立"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三级圈层管理体系;在时间维度上,实行"2+4+24"流调处置机制(2小时到达现场,4小时完成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初步查清传播链);在人员维度上,组建"专业流调+公安大数据+社区网格"三位一体工作专班,这种立体化防控网络,使得病毒传播链条被快速斩断,重庆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王丽表示:"我们的系统能够做到一旦发现阳性病例,4小时内锁定密接者,12小时内完成转运隔离,这种效率是'零增长'的关键保障。"
在追求"零增长"的过程中,重庆展现出了难得的人文温度,针对独居老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社区建立了"一人一策"保障方案;为缓解隔离人员心理压力,开通了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为保障中高风险区居民生活,组织志愿者队伍提供代购送货服务,家住九龙坡区杨家坪街道的张阿姨回忆:"那段时间虽然不能出门,但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打电话询问需求,送菜送药上门,比自家孩子还周到。"这种刚柔并济的防控策略,既守住了防疫底线,又暖了百姓民心。
"零增长"并非终点,而是新常态下的新起点,重庆在实现社会面清零后,迅速转入"常态化防控+局部应急处置"模式,全市范围内推广"场所码"全覆盖,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完善物资保供体系,市政府出台45条政策措施,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重庆市经信委数据显示,截至8月下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达98.7%,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
从全球视角看,重庆的"零增长"实践为超大城市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相比,重庆在保持城市基本运转的同时控制住疫情传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专家在考察重庆防控工作后评价:"这种将科学防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实践,值得各国城市借鉴。"
当下,重庆街头巷尾重现烟火气,轨道交通恢复往日拥挤,洪崖洞的灯光再次点亮山城夜色,但人们不会忘记,这平常生活的背后,是无数人用坚守换来的安全屏障。"零增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而是一座城市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政府高效治理与市民高度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的留言:"重庆的'零'是无数人用'一'份坚持堆出来的,我的城市,真的了不起。"在这份成绩单上,每个重庆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答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