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图号 生活百科 郑州疫情下的阮师傅,一碗热干面背后的城市温度

郑州疫情下的阮师傅,一碗热干面背后的城市温度

凌晨四点半,郑州京广路街道的雾气还未散尽,阮师傅推着他的红色餐车出现在街角,车身“老阮热干面”的招牌被路灯照得发亮,他熟练地支起折叠桌,摆好一次性碗筷,蒸笼里冒出的白气在寒夜里织成一道温暖的帷幕,这是阮师傅疫情三年来第一次出摊——但今天的餐车上,贴着崭新的二维码,旁边一行手写字:“医护人员、志愿者免费,隔离邻居成本价”。

2022年11月的郑州,正经历着最复杂的疫情考验,全域管控期间,阮师傅所在的老小区突然被划为高风险区,封控第二天,他在业主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我家囤了五十斤面粉,谁家孩子老人想吃口热乎的,我做了挂门把上。”消息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层层荡开——第二天,402的退休教师送来珍藏的芝麻酱,703的火锅店老板搬来整箱一次性餐盒,连小区门口的药房都贡献出库存的N95口罩。

阮师傅的餐车渐渐变成微型抗疫据点,每天清晨,他戴着双层口罩翻炒臊子时,总有人悄悄在餐车旁放下物资:一包青菜、几瓶辣酱、甚至是用保鲜膜裹着的退烧药,最让他动容的是某个下雪天,社区书记搬来两个小太阳取暖器:“老阮,不能让咱的良心摊子冻着。”这些细碎的温度被阮师傅记在皱巴巴的笔记本上,最后一页密密麻麻写着:“12月5日收土豆三袋,12月7日李医生捐手套两盒——待疫情过去要加倍归还”。

转折发生在冬至前夕,阮师傅接到陌生电话,对方称是援郑医疗队的护士,犹豫着问能否订三十份面条,原来医疗队驻地食堂因临时管控关闭,队员们连续吃了两天泡面,阮师傅立刻喊来邻居帮忙,三家人凑出鸡蛋、青菜和库存的鲜面条,在物业办公室支起临时灶台,当餐车推到医院隔离带外时,防护服背后写满“谢谢”的医护人员,让阮师傅第一次在寒冬里汗湿了衣裳。

这件事被拍成短视频传播后,竟意外引发连锁反应,先是本地的面粉厂送来十袋特精粉,接着有电商平台联系要捐赠保温餐箱,最后连武汉的热干面老师傅都打来视频电话远程指导改良配方,阮师傅的餐车逐渐变成“共享厨房”,最多时同时供应六个封控小区的老人餐食,有大学生志愿者为他设计了小程序,居民扫码就能看到实时更新的物资需求和捐赠明细。

郑州疫情下的阮师傅,一碗热干面背后的城市温度

郑州疫情下的阮师傅,一碗热干面背后的城市温度

解封那天清晨,阮师傅照常出摊时愣住了——餐车周围站满了熟悉的邻居,有人捧着刚摘的腊梅花,有人提着自家酿的米酒,社区书记递来一副红底金字的对联:“热面暖千户,真心护一城”,阳光下,那些曾经隔着防护罩点头致意的人们,终于能看清彼此带笑的眼睛。

如今阮师傅的餐车仍停在老地方,但车上多了块不锈钢牌子,刻着2022年冬天帮助过他的162个名字,当新来的顾客好奇询问,他会指着招牌下的二维码说:“扫扫看,里头藏着咱郑州人抗疫的密码。”——那是他请大学生制作的电子档案,记录着疫情中最平凡的守望相助。

在这个动不动就要“载入史册”的时代,阮师傅们从不想成为英雄,他们只是用沾着面粉的双手,在特殊岁月里握紧了城市温热的脉搏,就像那碗普通的热干面,未必能登上珍馐名录,却成为无数人寒冬里最扎实的慰藉,而这样的故事,正在褪色的疫情记忆里,凝固成比任何纪念碑都坚固的东西。

郑州疫情下的阮师傅,一碗热干面背后的城市温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tulive.cn/shhbk/08/2592.html

作者: admin

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现代人情感困境/以独特视角解读科技人文交叉领域
下一篇
http://xitulive.cn/zb_users/upload/editor/water/2025-08-20/68a5c4f98859f.jpeg

【澳门疫情受控成都最新消息,澳门疫情防控情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