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最新疫情通报:截至当日24时,全省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这是自2022年底优化防控政策以来,云南省连续第15天实现本土病例零新增,这一数据看似简单,却凝聚着全省防疫体系的持续努力,也反映出当前疫情形势下防控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复杂平衡。
据通报显示,2月1日全省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例(均为轻型),来自缅甸入境人员,已在口岸城市瑞丽实施闭环管理,现有在院治疗病例共计31例,其中本土病例5例、境外输入26例,无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全省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突破1.2亿剂次,60岁以上人群接种覆盖率达92.7%,免疫屏障建设成效显著。
零新增背后的防控网络
云南省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拥有长达4060公里的边境线和19个国家级口岸,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此次零新增的背后,是“人、物、环境同防”体系的深化运行,全省25个边境县市已建成智慧防疫平台,通过无人机巡逻、红外感应和5G信号塔监测等手段,构建了“数字边防”网络,口岸地区实行“分段运输、代驾转运”的闭环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交叉风险。
节后返程的防控挑战
2月1日正值春节假期结束后的返程高峰,云南全省迁徙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18.3%,昆明长水机场、大理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启用智能测温闸机,对来自重点地区人员实行“落地检+三天两检”机制,省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虽然当前毒株致病性减弱,但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仍需加强防护,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已储备足量抗病毒药物,并开通线上问诊平台,日均接诊量超3万人次。
变异株监测与应急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通报首次披露了奥密克戎新亚系BA.5.2和BF.7的监测数据,全省13个州(市)的哨点医院每周开展病毒基因组测序,目前未发现新型变异株传入,省传染病医院负压病房床位使用率维持在30%以下,移动方舱医院设备处于热备状态,省卫健委强调,虽然防控策略已从应急围堵转向精准防控,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机制仍需坚持。
经济社会活动的有序恢复
随着疫情形势平稳,云南文旅产业呈现快速复苏态势,2月1日全省接待游客量突破380万人次,同比增长127%,昆明海埂大坝、丽江古城等景区实行预约入园制度,餐饮场所落实公筷公勺和通风消毒要求,省疫情防控指挥部表示,将动态调整防控措施,原则上不再对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限行政策。
未来挑战与应对建议
尽管当前形势向好,专家仍提示存在三重风险:一是南亚国家疫情反弹带来的边境压力;二是节后聚集性活动可能引发的传播风险;三是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建议公众继续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等防护措施,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尽快完成加强免疫接种。
云南省2月1日的疫情通报,既是一个阶段性的防控成果展示,也是常态化防疫新阶段的生动注脚,在精准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这场考验仍在继续,正如省疾控中心主任宋志忠所言:“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科学防控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坚持。”
(本文数据来源于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疾控中心官方通报,以及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