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云南边境小城瑞丽再次被疫情阴影笼罩,街道空旷,商铺紧闭,但在这片寂静中,一个身影格外醒目——云南省委书记王宁,他戴着口罩,走进隔离小区,与居民隔窗对话;他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帐篷前,听取基层干部的汇报;他握住医护人员的手,轻声问:“还有什么困难?”这一幕,被当地居民拍下并传到网上,瞬间刷屏,有网友评论:“这才是真正的‘父母官’,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走到百姓中间,共担风雨。”
这不是王宁第一次亲临疫情一线,自2021年上任云南省委书记以来,他多次深入边境地区、隔离点、疫苗接种中心,甚至夜间突击检查防控措施,云南作为中国西南门户,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疫情防控压力巨大,境外输入风险、少数民族聚集区薄弱的基础设施、复杂的地理环境,让云南的防疫工作成为“全国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但王宁用行动证明:疫情面前,没有退路,只有责任。
战略部署:科学防控与民生保障双轨并行
王宁的防疫策略核心是“科学精准”与“民生温度”的结合,他反复强调:“防控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以牺牲百姓生活为代价。”在瑞丽疫情最严峻时,他要求成立“民生保障专班”,确保隔离居民的食物、药品供应;同时推动“网格化+数字化”管理,利用大数据追踪密接者,减少基层人员负担,他还亲自协调物资调配,从昆明调集100余吨蔬菜支援边境,并设立“绿色通道”保障跨境贸易不断链。
这些措施背后,是王宁对云南特殊省情的深刻理解,云南有25个边境县,许多村寨“一寨两国”,居民往来频繁,单纯封控只会加剧边民生计困难,因此他提出“边民互市+闭环管理”模式,在严防输入的同时,允许小额贸易继续运作,一名当地傣族村民说:“书记来我们寨子时,特意问了甘蔗销路问题,后来政府帮我们联系了电商平台,滞销的农产品终于卖出去了。”
一线行动:用脚步丈量责任
王宁的行程表常让身边人“头疼”,他习惯不打招呼、随机抽查,曾夜间突访芒市隔离点,发现消毒环节疏漏后当场要求整改;也曾深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徒步爬山检查边境卡点,一名陪同干部回忆:“书记爬坡时气喘吁吁,但坚持要走完每一个哨所,他说‘守边人的苦,我得亲眼看到’。”
这种务实作风感染了许多人,云南边境线地形复杂,许多卡点设在深山老林,物资输送困难,王宁调研后,推动修建简易公路、配备太阳能发电设备,并提高守边人补贴,一位驻守勐腊县的民兵说:“以前我们夜里靠手电筒巡逻,现在有了头灯和无人机,书记来过后,变化是实打实的。”
舆论沟通:透明化与共情力
疫情期间,王宁格外重视舆论引导,他要求疫情防控发布会“不准读稿子,只讲实话”,并主动回应热点问题,当瑞丽市民在网上反映“长期封控心理压抑”时,他立即要求组织心理辅导队进驻;当有人质疑“边境防疫浪费资源”,他公开解释:“云南守的不是一省之门,而是全国之门。”
他善用新媒体传递温度,2022年11月,一段王宁与瑞丽小学生视频连线的画面引发热议,孩子们说“想上学”,他当即承诺:“一定让你们尽快回到课堂。”三天后,瑞丽分批复学,有家长感慨:“书记把孩子的玩笑话当真了,这就是尊重。”
成果与思考:疫情大考下的云南答卷
截至2023年初,云南累计处理境外输入病例超2000例,未发生大规模本土扩散;边境贸易同比恢复至疫情前85%;民生投诉量下降40%,这份成绩单,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称为“边境防疫样板”,但王宁在总结会上说:“防疫没有满分答案,只有不断改进。”
疫情终将过去,但王宁留下的治理理念值得深思:领导干部既要“敢扛事”,也要“会办事”;既要数据精准,更要人心温暖,云南的实践证明,疫情防控不是冷冰冰的行政命令,而是一场需要科学与人性共同支撑的战斗。
正如一位云南学者所言:“王宁书记的疫情应对,诠释了‘官’字的真正含义——上面是屋顶,下面是百姓,顶天立地之间,是为民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