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在键盘上敲下“郑州师范教务处登录平台”的网址,当密码最后一位字符输入完毕,当鼠标悬停在“登录”按钮上方的瞬间,我们完成的不只是一次系统访问,而是一场数字时代教育异化的微型仪式,这个看似平常的登录动作,正悄然将教育的主体——人——转化为系统中的一个可识别、可管理、可预测的数据节点,郑州师范教务系统不只是管理工具,它已然成为福柯笔下“环形监狱”的数字化变身,每个学生在登录刹那便同时成为被监视者与自我监视者。
郑州师范教务处平台表面上提供课表查询、成绩录入、选课系统等便捷服务,深层却构建了一套精密的行为控制系统,系统记录着每次登录时间、停留时长、点击路径;分析着选课偏好、成绩趋势、甚至论文选题方向,这些数据经算法处理后,生成的学生画像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是被简化为“优秀生”、“中等生”、“风险生”的标签集合,在这种数字凝视下,学生不自觉地进行自我规训:因为知道选课记录会被分析,便倾向于选择“安全”课程;因为明白登录频率会被统计,便在特定时间主动上线表演“勤奋”。
登录平台的界面设计本身就是权力关系的空间化呈现,首页优先展示的是教务通知、规章制度、流程说明,而学生真正的需求被层层折叠在二级菜单深处,这种设计哲学暗示着一种权力秩序:系统优先服务于管理便利而非学习体验,更令人深思的是,密码重置流程的复杂性、验证码的频繁要求、浏览器兼容性问题——这些技术性障碍构成了数字鸿沟的新形态,将那些对技术不敏感的学生排斥在完整教育服务之外。
在数据主义的狂潮中,郑州师范教务处平台不可避免地成为教育数字化的推手,选课系统推荐“热门”课程,成绩分析模块预测毕业可能性,甚至就业推荐系统也基于历史数据生成建议,这些看似科学的算法背后,隐藏着将教育简化为数据加工的危机,柏拉图与孔子时代的对话式教育、启发式思考,在效率至上的系统逻辑中逐渐失语,当我们沉迷于登录平台查看量化成绩排名时,是否已经忘记了教育真正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而非生产整齐划数的数据点?
平台设计中暗藏的“数字鸿沟”更令人忧虑,对于熟悉技术的城市学生,他们能利用脚本程序抢到热门课程;而对于来自农村或不常接触电脑的学生,每次登录都可能是一场挫折体验,教育公平在登录界面之前就已经开始分化,技术非但没有成为均衡器,反而成为新型不平等的生产机器。
解方不在拒绝技术,而在重构设计哲学,郑州师范教务处平台完全可以成为赋能而非管控的工具:增加学生设计反馈渠道,开放数据透明度和解释权,提供算法选择的知情同意机制,设立数字包容性特别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教育数字化不应是目标本身,而只是实现更好教育的手段,每一次登录教务系统时,我们都应当保持一种批判性自觉——我在使用系统,而非被系统所使用。
登出系统后,屏幕暗去,那个真实的、无法被数据化的自我才重新完全回归,在数字化教育不可逆转的今天,我们或许需要一场关于技术与人性的再启蒙:郑州师范教务平台不应是教育管理的终点,而应成为思考起点——如何不让繁星般灿烂的人类智慧,湮没在单调的系统登录界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