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北国春城,正经历着又一场疫情大考,长春市宽城区疫情防控形势出现新变化,引发广泛关注,据吉林省卫健委最新通报,11月21日0-24时,长春市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5例,其中宽城区占比较高,成为本轮疫情的重点区域之一,不同于以往的是,本次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源头交错的特点,防控工作正面临新的挑战。
疫情最新态势:隐匿传播与精准管控的较量
宽城区作为长春市老城区,人口密度大、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员复杂,这些因素都给疫情传播创造了条件,从流调轨迹分析,本轮疫情传播链涉及超市、农贸市场、公交线路等多个公共场所,存在明显的社区隐匿传播风险,宽城区已划定多个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管理,并对相邻区域强化管控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当地疾控部门通过病毒基因测序发现,本轮疫情存在两个以上的传播分支,提示可能有多条输入链同时传播,这要求流调工作必须更快、更准、更全面,目前宽城区已组建超过200人的流调突击队,24小时不间断开展线索排查,力争跑在病毒前面。
防控措施升级:从核酸检测到民生保障的全链条响应
面对新情况,宽城区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
核酸检测方面:实行“一日一检”,设置采样点327个,组建流动采样队为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同时创新采用“核酸检测+抗原筛查”双轨模式,提高早期发现能力。
-
社区管控方面:在封控区建立“五包一”制度(社区干部、民警、医务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包保一户),实现精准管理,特别是针对老旧小区无物业管理的难题,创新推出“楼栋长负责制”,确保防控无死角。
-
物资保障方面:建立“线上订购+线下配送”体系,组织大型商超与社区结对,推出30元、50元、80元三档“蔬菜包”,确保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针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开通电话订购专线,由志愿者代购配送。
民生关切回应:特殊人群照顾与就医绿色通道
疫情下的民生保障成为重中之重,宽城区特别设置了:
- 就医保障组:为血透患者、孕产妇、化疗患者等特殊群体建立台账,配备专车提供“点对点”接送服务
- 心理援助热线:组织50名心理咨询师轮班值守,缓解居民焦虑情绪
- 宠物托管服务:为隔离人员提供宠物临时寄养,解决后顾之忧
这些人性化措施获得市民点赞,展现了疫情防控中的城市温度。
深度观察:疫情防控背后的社会治理升级
宽城区的抗疫实践,折射出中国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
- 数字赋能:通过“智慧社区”平台整合人口数据、房屋信息、医疗资源,实现精准施策
- 网格深化:将原有综治网格转化为抗疫单元,发挥“人熟地熟”优势
- 社会动员:两万余名志愿者投身抗疫,形成“专业力量+社会力量”的协同机制
专家指出,当前宽城区疫情仍处于关键期,未来一周将是重要窗口期,随着冬季来临,疫情防控将面临更大挑战,需要市民继续配合防疫措施,做好个人防护。
在这个特殊的冬天,宽城区正用科学防控和人文关怀编织一张温暖的防护网,每扇窗户后的坚守,每个口罩下的微笑,都在诉说着这座北国城区的韧性与希望,疫情终将过去,而这些抗疫中凝聚的智慧与温暖,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
(注:文中数据截至2023年11月22日,后续情况请关注官方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