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银川,本应是贺兰晴雪下游人如织的景象,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按下了“慢行键”,街道空旷,社区严控,核酸检测点排起长队——这座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城市,正以一场科学、精准、高效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着百万市民的健康与安全,银川的防疫实践,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应急响应,更是中国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精准流调与科技赋能:疫情防控的“银川速度”
疫情发生后,银川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依托“大数据+网格化”技术,在4小时内完成核心密接者定位,24小时内初步锁定传播链,通过整合通信行程数据、公共场所监控及市民健康码信息,流调人员实现了从“人找线索”到“线索找人”的转变,某确诊病例曾在某商圈活动,系统立即触发预警,同步向相关商户及停留人员发送提示短信,最大限度压缩了风险扩散窗口期,这种以科技为盾牌的精准防控,既避免了“一刀切”封控带来的社会成本,也为动态清零政策提供了数字化支撑。
网格化管理与社区韧性:基层治理的温情底色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最前线,银川将全市划分为1.2万余个网格单元,由社区工作者、下沉党员、志愿者组成“三人小组”,承担起物资配送、核酸动员、特殊群体关爱等职能,在兴庆区某封控小区,志愿者为独居老人建立“每日敲门”制度;在金凤区,社区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缓解居民焦虑情绪,这种“硬防控+软服务”的模式,不仅保障了民生需求,更凝聚了社会共识,有居民感叹:“门封了,但生活没断,心里是暖的。”
核酸检测能力跃升:从“排长队”到“15分钟圈”
核酸检测是疫情预警的“前哨站”,银川通过增设移动检测车、方舱实验室等方式,将日检测能力从疫情初期的10万管提升至50万管,并构建了“15分钟采样圈”——市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到达采样点,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模式,居民可自助检测后上传结果,减轻医疗机构压力,这一过程中,本地企业研发的“核酸采样机器人”已在部分社区试运行,可实现无人化采样,成为科技抗疫的创新实践。
物资保供与舆情管理:双线作战的平衡之道
面对疫情,银川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保供体系,组织大型商超与社区结对,通过“线上下单+线下无接触配送”保障生活物资,针对市民反映的“买菜难”问题,商务部门连夜搭建临时批发市场,并开通监督热线,24小时内处理投诉,在信息发布层面,政府坚持每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渠道解读政策,打击谣言传播,透明及时的沟通,增强了公众对防控政策的理解与配合。
反思与展望:后疫情时代的常态化防控体系
银川此次抗疫虽成效显著,但仍暴露出部分短板:如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问题、极端情况下医疗资源挤占风险等,需进一步健全分级诊疗机制,完善疫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机制,正如有专家指出:“疫情防控不仅是应急战斗,更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长期考验。”
银川的抗疫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防控智慧,在于精准与温情的结合,在于技术与人文的共生,这座西北城市用它的坚守与创新,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了“银川方案”,也让世人看到:即使疫情如暗夜骤临,总有人以科学为灯、以担当为火,照亮通往平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