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7日上午10点,一场特殊的直播在无数合肥市民的手机屏幕上跳动,标题简洁而醒目——“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新闻发布会”,没有华丽的剪辑,没有煽情的音乐,只有冷静的数据、清晰的政策和坚定的眼神,这不仅仅是一场疫情通报,更成为观察中国城市公共治理现代化的微观窗口,当镜头对准发布席,合肥正在向全国演示:如何用信息透明锻造抗疫的韧性。
信息透明: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建构
与传统“发生问题-记者提问-官方回应”的发布会模式不同,合肥疫情发布会最显著的特征是“前置透明”,直播伊始,卫健委发言人直接通报新增阳性病例活动轨迹的流调图谱,精确到时间段、地点(如“经开区莲花路某超市”)和接触人群规模,同时同步公布相关区域的管控措施和核酸筛查安排,这种“数据+措施”的同步释放,本质上重构了疫情信息的传播链:它不是等待谣言滋生后再辟谣,而是用海量真实信息直接填满公众的信息渴求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据的“可验证性”,发布会公布核酸检测量、隔离房间数量、物资储备吨数等量化指标,并邀请媒体随机抽查,这种敢于接受即时检验的底气,来源于合肥在此前疫情中构建的“智慧疫防系统”,该系统整合了交通、医疗、物流等实时数据,信息透明不再是口号,而是可验证的技术流程。
技术赋能:直播如何重塑信任机制
合肥发布会的直播选择在多平台同步推送(抖音、微信视频号、本地媒体APP),且未关闭弹幕和评论区,这种看似冒险的举措,反而成就了独特的信任构建场景,当发言人公布“封控区孕妇就医绿色通道24小时电话”时,弹幕中迅速出现“电话打过了,确实有人接”“我邻居刚用了这个通道”等即时反馈,民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主动的验证者和传播者,形成了独特的“实时公共监督网络”。
直播结束后,发布会视频被切割成“物资保供”“就医流程”“离返肥政策”等主题短视频二次传播,精准触达不同需求群体,技术在此显现出双重力量:既实现了信息扩散的效率最大化,又通过可视化呈现(如用动态地图展示封控区变化)降低了公众的理解成本,信任在这种“可见—可及—可验证”的链条中悄然生长。
人文底色:冷冰冰数据背后的温度设计
然而真正让这场发布会与众不同的,是对细节的人文主义关照,当公布阳性病例轨迹时,发言人特意强调“对涉及隐私部分进行技术处理,请勿人肉搜索”;解释防控政策时,会用“我们知道这会给商家带来损失,市政府已出台减免租金政策”这样的共情表达;甚至提前录制了封控区内志愿者送菜上门的VCR插入直播流中,这些设计刻意在理性通报中注入情感连接点,避免公众因信息过载而产生情绪麻木。
最引发共鸣的环节,是现场播放一位隔离儿童画的“防疫大白”漫画,并宣布将其印制在下一批核酸贴纸上,这个看似微小的举动,巧妙地将冰冷的防控措施转化为市民的情感记忆符号,疫情管理在此显现出它的本质: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情感治理的艺术。
合肥模式的启示:透明如何成为应急管理的核心资产
纵观全国疫情发布会,有的因“双黄连事件”丧失公信力,有的因“领导念稿”引发舆论反弹,合肥模式的价值在于证明:信息透明不是应对舆论的权宜之计,而是降低社会总成本的核心战略,当市民通过直播清晰知道“为何封控”“如何保障”“何时解封”,配合度会显著提升,管控阻力自然下降,据合肥大学舆情实验室统计,该场直播后相关区域的舆情负面情绪指数下降37%,求助类咨询电话减少64%。
这场直播更像一堂面向全国城市的公开教学:现代应急管理必须建立在“知情参与”的基础上,合肥用技术手段将发布会转化为双向沟通平台,用数据可视化构建认知共识,用共情语言维系社会团结,当其他城市还在纠结“说多少才合适”时,合肥已经实践着“全量公开才是最优解”的新逻辑。
镜头关闭后,抗疫仍在继续,但这场89分钟的直播已然证明:最大的恐慌来自未知,最强的力量源于透明,合肥没有选择用高墙遮蔽困难,而是打开镜头让所有人看见过程、参与监督、共担责任,这或许是后疫情时代城市治理最重要的启示——真正的安全感,永远建立在阳光照得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