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场停业吗”成为本地社交媒体和市民讨论的热点话题,从二七广场的老牌百货到郑东新区的高端购物中心,多家商场传出调整营业时间、部分楼层关闭甚至整体停业的消息,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是郑州商业生态在疫情后消费习惯变革、电商冲击、实体经济转型等多重因素下的深刻折射,数据显示,2023年郑州零售物业空置率同比上升至18.7%,部分传统商场日均客流量不足2019年同期的60%,这场停业潮背后,是一场关于城市商业命运的结构性洗牌。
停业现象:数据与典型案例
2024年初,郑州知名商场如大商金博大店、百盛百货等相继宣布停业改造,而新田360广场、正弘城等综合体则通过业态调整勉强维持运营,据郑州市商务局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市大型购物中心中约有12%处于部分停业状态,另有8%全面停业重整,经营超20年的郑州百货大楼因连续亏损于2023年10月闭店,其周边商圈客流量较三年前下降逾40%,这些案例映射出传统商场在体验经济时代的困境:同质化严重、业态陈旧、缺乏差异化竞争力。
深层原因:消费革命与商业逻辑重构
电商与即时零售的颠覆性冲击
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互联网渗透率高达79%,社区团购和直播电商分流了超30%的线下消费,2023年郑州线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2%,而线下零售仅微增2.1%,消费者对“一键到家”的依赖削弱了商场作为购物终端的功能性价值。
后疫情时代行为模式变迁
健康意识和社交习惯的改变,使消费者更倾向于开放式街区、小型精品店及近郊商业体,郑州CCD中央文化区等新兴商圈以“公园+商业”模式吸引家庭客群,而密闭式传统商场则面临客源流失,研究表明,郑州消费者平均商场停留时间从2019年的2.5小时缩短至1.8小时。
运营成本与商业地产泡沫
郑州商业体量过度饱和,人均购物面积达1.8平方米,远超国际警戒线(1.2平方米),租金人力成本持续上涨(年增幅约6%-8%),但坪效逐年下降(2023年平均坪效较2019年降低22%),部分开发商为快速回笼资金,缺乏长期运营耐心,导致商业项目“开业即停业”的恶性循环。
转型实验:幸存者的求生策略
并非所有商场都陷入停业困局,郑州丹尼斯大卫城通过引入首店经济(2023年引进河南首店品牌47个)、打造艺术策展空间,年销售额逆势增长11%;华润万象城则以“高端餐饮+亲子娱乐”重构业态比例,将零售占比从70%压缩至50%,体验类消费成为新引擎,这些案例证明:从“卖货场”转向“生活场”是破局关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社区商业的崛起,郑州万科广场、永威木色等项目通过精细化服务半径(3公里内客群),融合生鲜超市、健身医疗等民生需求,形成“15分钟生活圈”壁垒,这种“小而美”模式或许代表了未来城市商业的进化方向。
宏观视角:城市发展与商业地理的重绘
郑州商业的震荡本质是城市多中心化进程的缩影,随着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等副中心成熟,单核商圈模式被打破,二七商圈的没落与北龙湖金融岛商圈的兴起,反映了人口流向与资本布局的迁移,政府规划亦推动商业格局重构:2023年《郑州市商业网点规划》明确提出“控制总量、优化存量”,鼓励传统商场改造为创新产业园或公共文化空间。
停业潮后的新生态
短期阵痛难以避免,但停业潮亦是商业生态自我净化的过程,预计未来三年,郑州将有超20%的传统商场被淘汰或转型,幸存者需深度拥抱数智化(如AR试穿、智慧导购)、践行ESG理念(绿色建筑、低碳运营),并探索“商业+文旅”“商业+康养”等跨界融合,真正的危机不在于停业本身,而在于能否抓住消费本质的变革——从交易价值到体验价值,从空间消费到时间消费。
郑州商场的停业之问,终将转化为“如何重新开业”的创造之答,这座万亿GDP城市的商业脉搏,正在破碎与重建中寻找新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