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一场普通的郑州防疫新闻发布会,意外成为全网焦点,原本旨在通报疫情、安抚民生的场合,却因发言人一句“疫情防控是场大考,我们学会了很多”的轻描淡写,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网友的愤怒并非空穴来风——就在发布会前一日,郑州富士康员工徒步返乡的视频刷屏网络,暴露出当地防疫与民生保障之间的巨大裂痕。
这场发布会,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中国防疫中最为敏感的神经:信息透明度、执行人性化与公共信任的三角关系,它不再只是一场例行公事,而成为观察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典型样本。
背景:疫情下的郑州与“沉默的发布会”
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人口密集、流动性高,防疫压力巨大,本轮疫情中,郑州单日新增病例一度破千,部分区域静默管理,民生问题逐渐凸显,尤其富士康园区疫情引发的员工返乡潮,暴露了企业防疫与政府协调的短板。
在事件发酵初期,官方信息一度滞后,民众通过短视频和社交媒体获取碎片化信息,恐慌情绪蔓延,直至发布会召开,公众期待的是对问题的直面回应、对困境的坦诚解释、对解决方案的清晰承诺,但部分网友认为,发布会仍停留在“政策复读”和“成绩汇报”模式,未能有效回应民生痛点。
发布会的“失语”与公众的“追问”
尽管发布会公布了核酸检测安排、物资保供措施等常规内容,但民众更关心的是:如何解决隔离期间就医难?如何保障务工人员生计?如何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次生灾害?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充分解答。
有市民在直播评论区留言:“家里老人急需化疗,社区却说无法协调车辆”,但发布会未提及特殊医疗需求的应急预案,类似案例在社交媒体上比比皆是,进一步削弱了发布会的公信力。
这种“失语”并非郑州独有,许多城市的防疫发布会逐渐演变为单向的政策宣导,而非双向的沟通对话,当民众的真实焦虑被忽视,发布会便从“解压阀”变成了“加压器”。
为什么发布会需要“说人话、办实事”?
防疫发布会的本质是危机沟通,其核心目标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建立信任,信任源于两点:一是信息的真实透明,二是行动的人性化。
数据与案例需结合。 如果只通报新增病例数,而不说明风险区域调整逻辑、物资配送进度,民众无法将宏观政策与自身生活联系,广州此前发布会曾详细解释“如何保障封控区孕妇就诊”,获得网友好评。
态度比模板更重要。 公众能接受防疫的艰难,但难以接受冷漠的官僚口吻,一句“我们感同身受,正在全力协调”远比“坚决贯彻指示精神”更有温度。
发布会应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非终点。 比如郑州可设立发布会后24小时问题反馈通道,对典型案例跟踪督办,并在下场发布会中通报进展,这才是闭环管理。
重塑信任:从“表演”到“共情”
郑州事件提醒所有城市:防疫发布会不是“走过场”,而是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以下几点或可借鉴:
改革:增加民生案例回应环节,邀请基层工作者、市民代表参与提问;
2. 形式创新:用短视频、图文直播等可视化方式解读政策,避免官话套话;
3. 后续跟踪:建立发布会承诺事项的督办机制,定期公开落实情况;
4. 舆情对接**:会前收集社交媒体热点问题,会上针对性解答。
深圳、成都等地已尝试“防疫发布会+民生服务台”模式,将政策解读与具体问题解决绑定,值得推广。
发布会结束,沟通不能结束
郑州防疫发布会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公共信任的应激测试,民众的批评并非否定防疫工作,而是渴望被倾听、被尊重、被保障,疫情终会过去,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纽带需要更精心的维护。
未来的防疫发布会,或许应当少一些“通报”,多一些“对话”;少一些“成绩单”,多一些“解决方案”;少一些“官僚话术”,多一些“人间烟火”,唯有如此,“人民至上”才不至沦为一句口号,而成为每次危机中可见可感的实践。
(字数:9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