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浙江遭遇输入性疫情冲击之际,成都正面临本土传播的防控考验——东西部两座重要地区的疫情防控动态,共同勾勒出中国抗疫策略的多元实践图景,浙江以数字化防控闻名全国,成都则以精准网格化管理见长,两地虽相隔千里,却共同诠释着“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抗疫智慧。
浙江疫情防控:数字化防控的“云端防线”
浙江省近期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但面临持续输入压力,依托“大数据+网格化”的精密智控体系,浙江建立了从前端预警到末端处置的全链条防控机制,在杭州、宁波等口岸城市,数字化防控平台实现了入境人员“一站式”管理,通过多部门数据共享,形成闭环管控。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的“货物防疫”体系,作为外贸大省,浙江创新建立“全链条、可追溯、一体化”的物防系统,对进口冷链食品实行“专班监管、浙链追溯、集中监管仓、专业消杀、核酸检测、绿色标签”六道关卡,最大限度降低物传人风险。
在疫苗接种方面,浙江持续推进加强针接种和老年人免疫屏障建设,截至最新数据,全省累计接种疫苗已超1.8亿剂次,人群免疫屏障更加牢固,浙江各地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布局日趋完善,15分钟核酸采样圈基本形成,为早发现、早处置疫情奠定基础。
成都最新防控:精准防控下的“城市韧性”
成都近期面临本土疫情考验,防控措施持续优化升级,成都疫情防控指挥部最新通告显示,当地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采取精准分级分类管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
成都的防控特色体现在“精准赋码”机制上,通过流调溯源和大数据分析,对风险人群精准识别并及时赋码管理,既确保管控效果,又避免“一刀切”带来的社会成本,成都建立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对药店购药、发热门诊、教育机构等重点场所实行实时监测,形成疫情预警“前哨”。
在民生保障方面,成都推出“蔬菜包”直达小区、慢性病患者代开药服务等暖心举措,建立封控区居民特殊需求应急响应机制,彰显城市治理的温度,最新数据显示,成都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总体平稳,市民生活秩序正常。
东西呼应: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
浙江与成都的疫情防控实践,折射出中国抗疫策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东部沿海地区侧重外防输入,内陆中心城市则聚焦内防反弹,虽策略重点不同,但都遵循“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核心原则。
两地在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管控等环节都体现了高效协同的应急响应能力,浙江的数字化优势与成都的网格化管理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从社区到城市的多层次防御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两地都在探索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点,浙江推出多项助企纾困政策,帮助市场主体应对疫情冲击;成都则出台“稳增长30条”等措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种既要防控疫情又要稳定经济的“双线作战”能力,彰显了中国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
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路径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特性变化,两地都在优化防控措施,浙江正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完善疫情预警响应机制;成都则聚焦提升基层防控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建设。
两地的共同方向是: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防控效果,不断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这包括:加强疫苗接种尤其是老年人免疫保护,优化核酸检测服务和效率,提高分级诊疗和医疗资源储备能力等。
浙江与成都的疫情防控实践表明,中国抗疫正在走向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的阶段,在应对不断变化的疫情形势中,两地探索的经验和模式将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有益参考,共同守护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底线。
东西两地的抗疫实践殊途同归:都在探索一条既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又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疫情防控之路,这条路上,数字化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精准防控与整体统筹兼顾,展现了中国抗疫的智慧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