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长春街头,行道树开始染上金黄,而这座城市的疫情防控体系正以更精准的姿态应对着新一轮挑战,2023年9月,长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最新公告,对当前防控措施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调整,这份编号为[2023]第9号的公告,不仅反映了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治理思路,更蕴含着对城市运行与市民生活需求的深度平衡。
最新公告最显著的变化是核酸检测策略的优化,根据公告显示,长春将取消常态化区域性核酸检测,转而聚焦于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和普通人群“愿检尽检”相结合的模式,重点人群包括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口岸一线人员、冷链食品从业人员等十大类别,这些人员仍需保持定期核酸检测频率,而对于普通市民,仅在出现本土疫情时,才会根据流调结果划定特定区域开展核酸检测,这一调整既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又将防控资源集中在最关键环节。
在风险区域划分方面,公告明确了更精细化的管理标准,中高风险区的划定标准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详细公布: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中风险区则主要针对可能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的区域,而低风险区强调“个人防护、避免聚集”,这种划分方式最大限度减少了防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出行管理,公告也作出了明确规范,跨省流动人员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在抵达长春后完成“落地检”,市内公共交通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但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并扫码登记,进入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特殊场所仍需提供48小时核酸证明,而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则实行扫码、测温、戴口罩等常规措施,这种差异化管理体现了防控措施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公共场所防控措施也有相应调整,公告要求各类场所继续落实扫码、测温、戴口罩“三件套”,但同时明确不再对接待人数进行统一限制,由各场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控制人流密度,餐饮机构恢复堂食,但建议控制就餐人数和距离,影院、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按75%限流开放,这些措施都显示出疫情防控与正常生活秩序恢复之间的谨慎平衡。
对于学校疫情防控,公告特别强调要落实“一校一策”防控方案,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相对封闭管理,师生每日进行健康监测,高校师生则需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入校,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校园防控措施,既保障师生健康安全,又尽可能减少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
疫苗接种仍然是公告强调的重点内容,长春市持续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加强老年人群体的免疫接种,公告数据显示,截至9月初,长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已超过92%,加强免疫接种率也在稳步提升,各接种点继续提供免预约接种服务,方便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就近接种。
公告还对疫情防控中的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提示,强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对拒不执行疫情防控措施、故意隐瞒行程、编造传播虚假疫情信息等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公告也呼吁市民理性看待疫情,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良好的疫情防控秩序。
这份最新公告的发布,标志着长春疫情防控进入更加科学精准的新阶段,市疾控专家在解读公告时指出:“我们的防控措施正在从应急状态向常态化防控转变,更加注重精准和高效,市民既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又要保持必要的防护意识,这才是应对疫情的正确态度。”
随着最新公告的实施,长春这座北国春城正在寻找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平衡点,每一位市民都是疫情防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让城市保持活力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