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区出现散发案例
根据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最新通报,截至2023年11月15日24时,合肥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例(其中蜀山区3例、包河区2例、瑶海区1例、经开区1例),无症状感染者15例(主要分布在包河区、蜀山区和庐阳区),值得关注的是,本轮疫情呈现出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和工作场所传播特点,已有3个家庭出现2例以上感染,2家企业报告员工集中感染情况。
合肥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前传播的毒株仍以奥密克戎BA.5.2变异株为主,但基因测序发现部分病例感染了新型重组毒株XBB.1.5,其传播力较之前毒株提高约30%,这一发现促使合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于11月16日凌晨紧急升级了部分防控措施。
防控措施全面升级:这些新规即日生效
针对疫情新变化,合肥市宣布自11月16日8时起实施以下强化防控措施:
-
重点区域管控:将蜀山区笔架山街道、包河区芜湖路街道划为临时管控区,实行"人不出区、错峰取物"管理,区域内所有餐饮场所暂停堂食。
-
核酸检测调整:全市常态化核酸检测频次由"每周1检"调整为"72小时1检",重点行业从业人员保持"每日1检",新增设45个24小时核酸采样点,主要分布在大型社区和交通枢纽。
-
公共场所管理:进入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写字楼等场所需查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全市KTV、网吧、棋牌室等密闭娱乐场所限流50%运营。
-
校园防控: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员工实行"家校两点一线"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暂停线下教学。
-
交通出行:合肥南站、合肥站出站旅客实行"落地检",全市公交、地铁严格执行扫码乘车。
值得注意的是,合肥市此次并未采取全域静态管理,而是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市卫健委主任张晓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正努力在控制疫情和保障经济社会运行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医疗资源储备与疫苗接种:最新数据公布
面对可能到来的疫情高峰,合肥市公布了当前医疗资源储备情况:
-
床位准备:全市定点医院床位增至3500张,方舱医院储备床位5000张,目前使用率约为12%。
-
重症资源:ICU床位扩充至850张,配备有创呼吸机620台、ECMO设备35台。
-
药品储备:连花清瘟胶囊、布洛芬等防疫药品政府储备量可满足3个月需求,市场监管部门已启动价格每日监测。
疫苗接种方面,截至11月15日,合肥市:
- 60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率达92.3%
- 加强免疫接种率达78.6%
- 80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接种率达95.2%
疾控专家特别提醒,已完成基础免疫但未接种加强针的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应尽快完成加强免疫接种,目前合肥市各接种点均可提供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多种技术路线的疫苗选择。
民生保障与应急服务:特殊时期特别安排
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市民生活不受影响,合肥市已启动多项民生保障机制:
-
生活物资供应:确定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等7家保供企业,日均蔬菜供应量保持在3000吨以上,全市大型商超库存米面油可保障30天供应,肉蛋奶可保障15天供应。
-
就医绿色通道:封控区居民可通过社区预约120急救车或爱心车队,保障孕产妇、血透患者等特殊人群就医需求,全市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问诊服务,药品可配送到家。
-
心理援助: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组织200名心理咨询师轮班值守。
-
企业帮扶: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零售等行业,实施社保费缓缴、贷款贴息等纾困政策。
合肥市商务局表示,目前全市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请市民理性购买,避免盲目囤货。
专家研判与市民建议
安徽省公共卫生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建军教授分析指出:"合肥当前疫情仍处于上升期,但由于发现较早、处置迅速,预计两周内可迎来拐点,关键是要控制住家庭和工作场所的聚集性传播。"
他给市民提出以下建议:
- 减少非必要聚集,家庭聚会控制在10人以下
- 办公场所保持通风,会议尽量线上进行
- 收取快递时做好表面消毒
- 关注官方发布的轨迹信息,如有重叠及时报备
合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表示,将根据疫情发展动态调整防控措施,并通过"合肥发布"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向公众通报,呼吁市民不信谣、不传谣,配合流调工作,共同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在这个特殊时期,每一位合肥市民的理解与配合都至关重要,只有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才能尽快遏制疫情扩散,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合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