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疫情”二字再度叩响西北大地,银川这座塞上古城并未陷入恐慌,在2022年这个不平凡的秋天,银川人以一种近乎沉默的坚韧,书写了一段与众不同的抗疫篇章——没有惊天动地的悲情叙事,只有细水长流的坚守;没有此起彼伏的抱怨,只有冷静务实的应对,这场战役,正在重新定义着这座城市的性格。
精准防控的“银川速度”
10月,疫情突袭,与一些大城市全城静默的模式不同,银川选择了“精准防控”的路径,当发现阳性病例后,流调队伍在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排查,24小时内实现重点区域管控,这种速度背后,是2020年以来建立的“平战结合”防控体系:全市划分986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配备专职公共卫生员,建立了一套从社区到市级的垂直响应机制。
更值得关注的是科技赋能,银川率先在西北地区推出“三色码”分级管理系统,接入全区核酸检测数据、疫苗接种信息和行程轨迹,实现风险人员的精准识别,在第三轮核酸检测中,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3名漏检人员,及时阻断潜在传播链,这种“科技+网格”的模式,既保证了防控效果,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社会运行的影响。
黄河儿女的共情智慧
银川的抗疫带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作为移民城市,银川人既有西北人的豪爽,又融合了移民文化的包容,这种特质在疫情中转化为独特的“共情智慧”。
当周边省市疫情严峻时,银川没有简单采取“一刀切”的排斥政策,而是建立专门通道保障必要物资人员流动,同时加强闭环管理,有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不能因为恐惧就切断血脉联系,关键是做好科学防护。”这种理性声音获得广泛认同,体现了城市的人文温度。
社区志愿者王阿姨的故事或许是个缩影,她每天为隔离居民采购物资,总会细心记下每家的特殊需求:3号楼孕妇需要叶酸,7号楼老人需要特定降压药。“防疫不是冷冰冰的管制,而是有温度的守护。”这句话道出了银川抗疫的底层逻辑。
经济民生的平衡之道
西北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银川在疫情防控中格外注重经济民生的平衡,政府推出“抗疫保供十二条”,建立生活必需品库存预警机制,确保粮油菜肉供应充足稳定,更创新的是“移动菜市”计划——组织超市货车开进封闭小区,居民扫码下单,货物消毒后配送至单元门。
对于受影响最大的小微企业,银川采取“减租免税+金融支持”组合拳:国有物业减免租金,金融机构推出“抗疫贷”,税务部门实行“延期缴纳”,截至11月底,这些政策已惠及2.3万家市场主体,稳住就业岗位5万余个。
疫情映照的城市未来
经过疫情考验,银川正在重新审视城市发展路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从去年GDP的1.2%增至2.1%;规划新建的市疾控中心将集成科研、应急、培训功能;每个社区标配公共卫生专员的制度将常态化。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观念层面,银川人开始讨论:如何让城市既保持开放包容,又能应对突发风险?怎样的发展模式才更具韧性?这些思考正在融入城市规划——从增加社区公共空间到完善分布式医疗设施,从数字化升级到应急体系建设。
疫情终将过去,但抗疫留下的精神遗产将持续滋养这座城市,银川用它的实践证明:疫情防控不是简单的封与放的选择题,而是如何统筹安全与发展的系统工程;不是临时应急的遭遇战,而是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持久战。
站在贺兰山下,眺望黄河奔流,这座千年古城正在疫情大考中寻找自己的答案——既不放弃开放的胸怀,也不放松防控的底线;既保有西北人的豪情,又展现现代城市的精细,这或许就是银川给出的抗疫智慧:从容中见坚定,务实中显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