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郑州,街道上少了往日的喧嚣,金水区一家咖啡馆的玻璃门上,一张A4打印的通知格外醒目——“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本店自11月10日起暂停营业”,类似的场景出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百货商场的滚动屏切换着营业调整公告,小吃街的摊位被统一覆盖上防尘布,写字楼下的便利店用隔离带划出了安全距离。
这不是郑州第一次因疫情按下暂停键,但却是最具系统性的管控升级之一,2022年11月,郑州单日新增本土感染者突破四位数的临界点,市政府连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临时管控的通告》,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暂停营业的范围不再局限于特定风险区域,而是延伸至全市除保供企业外的所有非必要商业场所。
政策落地的多维镜像
在二七广场经营服装店十五年的李老板,接到通知时正在清点新到的冬装。“三天又三天,这是今年第四次停业了。”他苦笑着给会员群发送暂停营业通知,手机屏幕上弹出供应商催款的短信,而在郑东新区,刚创业的95后甜品店主张琳,则连夜组织员工将库存原料制成300份甜点,免费赠送给附近防疫人员。“既然必须暂停,不如让暂停变得更有温度。”
官方数据显示,本轮管控涉及全市超12万家市场主体,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发的“歇业备案”小程序访问量激增,仅首日就收到1.2万份线上报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特别强调对小微企业的帮扶条款——允许商户通过“一个窗口”同步办理歇业备案、社保缓缴和融资申请,这是疫情三年来首次实现的政策联动突破。
暂停键背后的经济脉搏
看似静止的表象下,城市的商业血脉正以另一种方式流动,中原万达广场虽然关闭了实体商场,但直播间的带货主播们将销售台搭在了仓库里;清真寺街的羊肉汤老店虽不再接待堂食,但外卖窗口排起的队伍蜿蜒至街角;就连紫荆山公园门口的手工艺人,也开通了视频号教授编织技巧。
数字经济成为破局的关键支点,本地生活平台数据显示,郑州超市外卖订单量周环比增长340%,其中微波炉、空气炸锅等小家电销量增幅达200%——这折射出居家生活催生的新消费模式,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商户通过社群运营构建起“最后100米”配送网络,邻里团购群内流转的不只是商品,更有共渡难关的社区温情。
政策与人情的温度平衡
在严格执行防疫规定的同时,人性的微光始终闪烁,管城区某社区为停业商户开辟了临时售卖区,采用“一户一时段”的错峰经营模式;银基商贸城的管理方主动减免商户停业期间60%的物业费;多位房东在社交媒体发起#郑州房东减租行动#话题,累计减租金额超千万元。
医疗专家指出,此次管控的创新之处在于“分层暂停”机制——生鲜超市、药店、医疗机构保持运营,辅以“白名单”物流体系保障供应链畅通,这种精准的暂停策略,既阻断了疫情传播链,又守住了民生保障底线。
暂停之后的重启思考
当城市重获流动的权利,这些特殊时期的探索是否会改变商业生态?商学院教授王援朝观察到:“经此一役,许多商户完成了数字化启蒙,混合经营模式将成为新常态。”已有三成受访企业表示计划长期保留线上业务板块,三成五的消费者养成本地电商购物习惯。
郑州的店铺暂停通知,不仅是疫情防控的应急措施,更成为观察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微观窗口,在政策设计与民间自救的互动中,在科技赋能与传统韧性的交融里,这座城市正在书写后疫情时代商业复苏的新样本——暂停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而每一次重启都蕴含着蜕变的可能。
(注:文中数据来源于郑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河南省统计局公开报告及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