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疫情防控的大局中,浙江省以其独特的“精密智控”模式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应对了多轮疫情冲击,更在常态化防控中展现了省域治理现代化的高水平实践,浙江的疫情防控,既是一场公共卫生应急战,也是一场数字赋能、机制创新与社会协同的深度演练。
政策响应快:以“动态清零”为总基调,分层分级精准施策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经济活跃、人口流动大,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面对疫情,浙江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并结合本省实际提出“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机制,在杭州、宁波等地出现局部疫情时,浙江能在24小时内完成流调溯源、风险区域划定、大规模核酸筛查等应急响应,最大限度压缩疫情扩散窗口。
更重要的是,浙江避免“一刀切”式管控,强调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以“三区”(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划分为基础,结合疫情传播风险动态调整管控措施,既保障社会面基本稳定,又精准切断传播链。
数字赋能:从“健康码”到“浙疫战”,技术支撑治理现代化
浙江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也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于疫情防控,早在2020年初,浙江就率先推出“健康码”系统,实现人员流动的精准管理,此后,持续升级平台功能,整合核酸结果、疫苗接种、行程轨迹等数据,形成“浙疫战”疫情防控数字化平台。
这一系统不仅方便民众日常出行,更为政府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持,通过“大数据+网格化”手段,浙江能够迅速锁定密接、次密接人群,实现“找人快、管控准、检测全”,数字赋能不仅提升了防控效率,也减少了社会成本,体现了浙江治理的智慧与温度。
基层治理与群防群控:微网格发挥大作用
浙江的疫情防控不仅依靠技术,更依托强大的基层治理体系,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物业企业等多方力量组成“最小作战单元”,实现责任到人、管控到户,在宁波北仑、绍兴上虞等疫情突发地区,基层网格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组织核酸采样、物资配送、特殊群体关爱等服务,形成“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群防群控格局。
这种“微网格+大联动”模式,既增强了防控的针对性和覆盖面,也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与配合度,浙江的实践表明,疫情防控的成功离不开社会治理体系的坚实支撑。
保通保畅: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
浙江是中国经济大省,如何在防控疫情的同时保障经济正常运行,是一大挑战,浙江明确提出“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宁波舟山港、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开放平台,浙江推行“闭环管理+核酸筛查”模式,确保外贸物流畅通,通过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政策帮助企业纾困,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2022年以来,浙江多项经济指标仍保持全国前列,防控与发展的统筹成效显著。
启示与展望:从应急到常态,构建公共卫生长效机制
浙江的疫情防控实践,为全国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必由之路;二是精准防控需要科学与人文并重;三是基层治理能力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基础保障。
浙江仍需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疾控能力建设,推动防控工作从应急状态向常态化、制度化转型,需关注疫情防控中的民生问题,如就医通道保障、心理疏导服务等,体现治理的温度。
浙江通过“精密智控”模式,不仅在疫情防控中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更探索出了一条省域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这一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技术,将成为未来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