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末的郑州,疫情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改变了这座城市的日常节奏,街头巷尾,往日的车水马龙被临时静默取代,而作为城市商业心脏的商场,更是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追问:郑州的商场关门了吗?答案是复杂而多维的——部分商场确实暂停营业,但更多则在防疫与保供的平衡中探索新路径,这场疫情不仅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治理的韧性,更是一把刻刀,重塑着郑州的商业生态和消费未来。
疫情风暴中的商场现状:关停与坚守并存
2022年10月至11月,郑州遭遇多轮疫情冲击,政府果断采取管控措施,据郑州市商务局数据显示,高峰期全市60余家大型购物中心中,约40%曾临时闭店,包括正弘城、丹尼斯大卫城等标志性商场,闭店原因多为场内出现密接或环境采样阳性,需进行终末消毒和流调,11月初,二七商圈多家商场因聚集性疫情暂停营业3-5天。
“关门”并非全貌,更多商场转向“有限开放”——超市、药店等保供业态坚持营业,餐饮区仅提供外卖,娱乐体验区关闭,这种“半开半闭”模式背后,是城市对民生与经济的双重考量,一位商场经理透露:“日均客流下降超80%,但我们必须守住保供底线,这是社会责任。”
闭店背后的逻辑:防疫政策与商业自救的博弈
商场关门决策绝非简单“一刀切”,而是科学防疫与商业损失的艰难权衡,郑州遵循“精准防控”原则,闭店通常以单元(如单个楼层或店铺)为单位,而非整体封锁,政策依据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要求高风险场所暂停营业3-7天。
但商业主体并非被动接受,许多商场推出“云购物”自救: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维持营收,正弘城疫情期间线上销售额逆势增长30%,印证了数字渠道的韧性,政府出台租金减免(如国有物业减租半年)、信贷支持等政策,缓解企业压力,这场博弈中,关门是短痛,而转型已是必然。
更深层影响:消费习惯重塑与商业格局变迁
疫情像一台加速器,改变了郑州人的消费DNA,线下购物不再是首选,即时零售(如美团买菜、京东到家)日均订单量暴增200%,一名郑州市民坦言:“现在连买衣服都先看直播试穿,商场开门与否反而不是关键。”这种习惯迁移,可能永久削弱传统商场的人流黏性。
商业格局也因此重构,社区型小店、生鲜超市因灵活性强,反而客流稳定;而大型MALL则面临定位危机——未来或需强化体验式消费(如艺术展览、亲子乐园)以找回不可替代性,专家预测,郑州商业地产可能迎来“小而美”转型潮,闭店危机实为行业进化契机。
未来展望:郑州商业的复苏与挑战
随着2023年防疫政策优化,郑州商场正逐步复苏,但反弹并非易事:消费者信心需时间修复,商户现金流危机隐现,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郑州商场客流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0%,且消费更趋理性(客单价下降15%)。
长远看,郑州商业需回答三个问题:如何数字化(如构建城市级消费平台)?如何差异化(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人性化(将防疫措施无缝融入体验)?或许,疫情教会城市的不仅是应对危机,更是重新审视“商业”的本质——它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场所,而是城市生命力的有机组成。
关门的不仅是门,更是旧模式;打开的不仅是店,更是新未来
郑州商场的“关门”风波,终将随疫情淡去而成为历史注脚,但它留下的启示深远:城市的韧性不在于永远敞开大门,而在于在关闭与开放间找到动态平衡,今日的郑州,商场灯光已次第亮起,但照亮未来的,或许是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出的新路——线上线下融合、社区商业崛起、消费价值重构,疫情终会结束,而商业的进化永不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