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长春市宽城区,寒风凛冽,却掩不住街头巷尾有序的防疫节奏,社区工作者穿梭于老旧小区,核酸检测点排起整齐队伍,物资配送车准时抵达封闭管理区域——这是一幅疫情防控的标准化画面,却也是宽城区独特治理逻辑的缩影,作为长春市人口密度较高、老旧小区集中的老城区,宽城区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精准”,更是一种融入地域特质的“温度”,其经验并非简单的政策复制,而是基于人口结构、社区形态和资源禀赋的深度适配。
精准防控:数据驱动与网格化管理的深度融合
宽城区的疫情防控体系建立在高度细化的网格化管理基础上,全区划分为586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并整合公安、卫健、民政等多部门数据,形成“人、地、事、物”动态数据库,在疫情预警阶段,通过融合扫码登记、冷链监测、医院发热门诊等数据源,系统可实现风险点位自动研判,2022年秋季疫情中,宽城区曾通过轨迹比对和热力图分析,提前对兰州街市场实施临时管控,避免了扩散风险。
更重要的是,宽城区针对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占比高的特点,开发了“老年群体专项数据库”,通过社区摸排与智能门磁联动,对独居老人、慢性病患者等脆弱群体标注管理,确保核酸筛查不漏一人、物资配送精准到户,这种“技术+人力”的双轨模式,既避免了纯技术防控的盲区,也缓解了基层人力不足的压力。
物资保供的“宽城模式”:本地化供应链与志愿者协同
与许多地区依赖电商平台不同,宽城区构建了以本地农贸市场、社区超市为核心的“分布式供应链网络”,疫情封控期间,全区启用37个保供集散点,由国企牵头统筹货源,再通过社区网格分包至小区配送站,值得一提的是,宽城区充分利用了东北地区特有的“熟人社会”属性:以楼栋长、老党员为核心的志愿者团队,成为物资配送的“最后一米”主力,他们不仅熟悉居民需求,还能动态反馈特殊群体(如婴儿家庭、糖尿病患者)的急需物品,实现“订单式”补给。
宽城区还与长春市郊农业基地建立直通渠道,每日供应新鲜蔬菜80吨以上,避免了对外部物流的过度依赖,这种本地化、网络化的保供体系,在2022年多次疫情冲击中保持了价格稳定与配送效率。
老旧小区的防控创新:物理空间改造与社区自组织
宽城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老旧小区防控——约占全区住宅比例的65%,这些小区门禁系统缺失、楼道狭窄、公共空间拥挤,极易成为传播温床,区政府采取了两项创新措施:一是临时物理改造,例如将闲置车棚改为核酸检测点,利用围墙缺口增设防疫通道,减少人员交叉;二是发动“院落自治会”,由居民推选代表参与秩序维护、纠纷调解,甚至协助开展流调工作。
在庆丰胡同片区,居民自发设计了“错时取物时间表”,避免了聚集排队;机车厂宿舍小区利用微信群实施“健康打卡接龙”,提升了信息收集效率,这种基层自组织能力,弥补了硬件条件的不足,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心理干预与人文关怀:超越防疫的长期主义
宽城区并未将防控局限于物理层面的阻断,针对长期封控带来的心理问题,全区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并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定期电话随访隔离人员,更独特的是,宽城区文化馆推出了“线上文化季”,通过直播教学东北剪纸、吉剧赏析等活动,缓解居民焦虑情绪。
对于滞留宽城的外来务工人员,区政府联合企业提供临时安置点与就业衔接服务,避免因疫致贫,这些举措看似与疫情防控无关,实则减少了社会矛盾,提升了政策遵从度。
挑战与反思:韧性城市的未竟之路
宽城区的防控仍面临诸多挑战:人口老龄化导致数字化应用覆盖率偏低,部分老年人无法熟练使用健康码;冬季极端天气影响户外检测效率;基层工作者长期高压状态下的疲劳积累等,未来需进一步推动适老化防疫技术开发,加强极端情景预案演练,并建立基层人员轮休与激励机制。
长春市宽城区的实践表明,疫情防控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其核心经验在于:通过技术精准性与人文包容性的结合,将外部政策转化为内在社区韧性,这种“宽城模式”或许无法直接复制,但其底层逻辑——基于本地特质的设计、对脆弱群体的关注、以及社会自组织的激活——为北方老工业城区的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字数:9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