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昆明这座以“春城”之名为世人所熟知的西南都市,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按下了暂停键,封城,这个在三年抗疫中已不陌生的词汇,再次成为昆明人生活的底色,在这片静默之中,云南的坚韧与温度,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悄然绽放。
昆明的封城,并非简单的“一刀切”,与许多城市的全域静态管理不同,云南省政府采取了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的策略,高风险区足不出户,中风险区人不出区,低风险区则在严格防护下有限活动,这种精细化管控,既体现了对科学防疫的尊重,也折射出对民生需求的理解,在官渡区某个封控小区,居民们发现,物资配送车上除了米面油盐,竟还有新鲜的鲜花——这是政府与本地企业合作的“暖心包”,意在提醒人们:生活仍在继续,美好从未远离。
疫情下的昆明,最动人的莫过于普通人的微光,在五华区,一家小吃店老板自发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餐食,每天清晨四点起床备餐,他说:“他们守护我们,我们也能做点小事。”在西山区,志愿者组建“爱心车队”,接送孕产妇就医,车轮穿梭间,传递着城市的温度,这些碎片化的故事,拼凑出一幅全民抗疫的图景,其中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的行动与守望。
云南的抗疫,亦深深植根于其多民族文化的土壤,在石林彝族自治县,防疫宣传被译成彝语,通过“村村响”大喇叭传遍山乡;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民间医生将传统草药方与现代防控结合,助力社区防疫,民族语言、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在此交汇,形成一道独特的抗疫风景线,正如一位傣族老人所言:“病毒不分民族,但我们用不同的方式一起对抗它。”
封城之下的经济脉动,同样值得关注,云南作为旅游大省,疫情对文旅业的冲击尤为剧烈,危机中也孕育新机,丽江古城推出“云游古城”直播,让游客线上欣赏纳西院落;昆明花农通过电商平台将鲜花直销全国,化解滞销困境;普洱茶商则借助短视频展示制茶工艺,订单不降反升,这些创新尝试,不仅是应急之举,更成为产业转型的契机。
纵观全球,抗疫已成为一场持久战,昆明的封城,虽带来短暂的不便,却为全国防疫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撑,其经验表明,精准防控与人文关怀并非对立,科技手段与传统文化亦可融合,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疫情终会过去,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信心,才是穿越风雨的根本力量。
静默的昆明,从未真正沉睡,它的坚韧,藏在志愿者的脚步里;它的温度,融在邻里的互助中;它的希望,写在解封后重启的蓝图之上,这座春城以它的方式告诉我们:即便疫情凛冽,人间始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