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这个不平凡的春天,郑州大学悄然成为全国高校抗疫战线的一个缩影,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却有数以万计师生用日常坚守书写的抗疫篇章,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席卷全国时,这座拥有七万余名师生的高校用科学防控与人文关怀的交响,演绎了一部独特的校园抗疫纪实。
科学防控的“郑大速度”
3月疫情初现苗头时,郑州大学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短短48小时内,全校完成首轮全员核酸检测,后勤集团连夜搭建15个临时检测点,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自主研发的“智慧防疫平台”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整合健康打卡、行程追踪、物资调度等功能,实现精准化防控,医学院团队更联合附属医院开发出快速检测试剂盒,将样本检测时间压缩至2小时,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被教育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网格化管理的创新实践
郑州大学将全校划分为36个防疫网格,每个网格配备“双负责人制”——一名教师党员和一名学生干部,文学院博士生王同学作为宿舍楼层的网格员,每天要统计132名学生的健康数据,却笑着说:“这是我们这代人的长征。”更令人惊叹的是学校创建的“心理防疫矩阵”:心理健康中心联合学生会开设24小时热线,组织在线冥想课程,累计服务学生超1.2万人次,这种“硬防控+软服务”的模式,使封闭管理期间的学生焦虑指数下降37%。
青年志愿者的热血担当
疫情防控中最亮眼的当属“郑大红”志愿者队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刘同学连续40天负责物资配送,每天步数超过3万步;外国语学院志愿者团队为国际留学生制作多语种防疫指南;体育学院学生创编的室内健身操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获百万点击,这些年轻人用行动诠释着“求是 担当”的校训精神,正如校长在抗疫表彰大会上所说:“你们守护的不仅是校园安全,更是中国青年的时代答卷。”
后勤保障的温暖底色
在被封闭管理的日子里,食堂阿姨们手工包制了12万只饺子免费发放;图书馆开通“云借阅”服务,配送图书到宿舍;甚至还有教师自发组织的“爱心车队”,接送急需外出就医的学生,这些细微之处的温暖,凝聚成特殊的“郑大温度”,有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留言:“疫情让我看到了大学最柔软的模样。”
疫情防控中的学术坚守
即使在最紧张的防控阶段,郑州大学的学术脚步也从未停歇,化学学院团队在封闭管理期间坚持实验,关于新冠病毒检测的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法学院师生在线开展“疫情法治研究”,向地方政府提交17份立法建议;全校范围内开展“云端学术节”,举办212场在线学术讲座,这种抗疫与学术并重的理念,彰显了大学的核心使命。
郑州大学的抗疫实践启示我们:高校防疫不仅是病毒阻击战,更是育人场景的延伸,当年轻学子们在疫情防控中学会责任与担当,当教师们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大学真正实现了“立德树人”与“服务社会”的统一,这座中原高等学府用它的实践证明:最坚实的防疫长城,是由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青春力量共同铸就的。
(注:本文数据综合自郑州大学疫情防控工作简报、河南省教育厅公开资料及笔者实地调研,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