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盛夏,一则“重庆某区再现核酸长队”的模糊视频在社交媒体悄然流传,旋即引发全网震荡,评论区迅速分裂为两大阵营——一方惊呼“疫情重来了?”,另一方则嘲讽“摆拍博流量”,官方三小时后辟谣,称此为“社区应急演练”,但质疑声并未平息,这场闹剧般的风波,恰似一枚棱镜,折射出后疫情时代中国人集体心理的深层裂痕:对“疫情是否存在”的追问,早已超越医学范畴,演变为一场关于记忆、信任与未来的认知战争。
记忆的博弈:从数据黑洞到叙事争夺
重庆2024年究竟有没有疫情?若仅从流行病学数据看,答案似乎明确——中国疾控中心月度报告显示,2024年1-6月重庆市未记录到任何聚集性疫情,主要传染病监测以流感和手足口病为主,数据的“平静”恰恰成为争议的温床,部分市民私下抱怨:“单位突然恢复体温检测”“药房感冒药再度限购”,这些微观体验与宏观数据的割裂,形成一种诡异的“认知眩晕”。
这种眩晕源于疫情叙事权的激烈博弈,三年前那种“每日通报+精准封控”的超透明管理模式已彻底退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去疫情化”的宏观叙事: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经济复苏”,媒体报道聚焦“旅游热潮”,当某医院发热门诊突然增设隔离区,或某小区微信群流传“多人发烧”消息时,旧日的创伤记忆便会瞬间激活,重庆市民张女士的困惑颇具代表性:“都说疫情结束了,但为什么我总觉得空气中还飘着消毒水的味道?”
信任的折旧:从权威依赖到自主判断
疫情政策的剧烈转向,客观上加速了公众对权威信源的“信任折旧”,2022年还被视为金科玉律的防控指南,2023年初便突然全面解构,这种180度转弯虽有其科学依据,却无形中摧毁了民众对单一信源的依赖惯性,重庆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李哲分析:“当官方叙事从‘严防死守’突变为‘乙类乙管’,部分市民的认知调节未能同步跟进,产生了一种‘政策悬疑’——下次转向会在何时?当前说法是否永久有效?”
民间自救式信息网络悄然复兴,在重庆,一些社区团购群转型为“健康情报站”,居民分享购药渠道、医院候诊时间甚至偏方验方,这种平行于官方系统的信息生态,既是基层智慧的体现,也暗藏谣言滋生的风险,例如2024年5月,网传“重庆发现新型呼吸道病毒”,尽管疾控中心迅速否认,仍引发一轮板蓝根抢购潮,真相与谣言的赛跑中,疲惫的公众更倾向于“信其有”的风险规避策略。
创伤的遗产:从身体免疫到心理免疫
疫情真正终结的标志,或许不是病毒消失,而是社会心理创伤的愈合,然而在重庆,某些“疫情后遗症”仍清晰可辨,轨道交通里约30%乘客坚持佩戴口罩——这既是卫生习惯的进步,也是安全感缺失的隐喻,某心理咨询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咨询“场所恐惧”“社交焦虑”的案例较2019年上涨200%,其中多数与隔离经历直接相关。
更深刻的裂痕存在于代际之间,老年人继续执着于消毒收纳快递,年轻人却已奔赴音乐节人海;孩子戴着口罩做课间操,父母则计划着跨国旅行,这种风险感知的错位,时常引发家庭矛盾,一位重庆班主任感叹:“最难的不是教孩子防疫,是解释为什么去年不能触碰同桌,今年却可以共享午餐。”
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重建共识
重庆2024的“疫情疑云”,本质是一场社会认知的应激测试,它暴露出后疫情时代的核心矛盾:我们既渴望回归2019年的“正常”,又无法真正抹去这三年的记忆烙印,或许,真正的挑战不在于论证疫情是否存在,而在于如何接纳这种不确定性,在数据与体验、权威与自主、个体与集体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当重庆长江索道再次挤满游客,当火锅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口罩的轮廓,这座城市正以特有的韧性与混沌书写答案:疫情或许从未真正离开,但它已从一场战争变为一场谈判——关于如何带着记忆的裂痕,更清醒、更谨慎地拥抱未来。